2024年 5月 21日 ( 星期二 )
spot_img

文化

【小宇宙传说】世界各地的圣像为何落泪?

Hello大家好,欢迎回到《小宇宙传说》,我是Jojo。 在世界各地,近几年频繁出现神像流泪的现象,这背后的奥秘如何?是否在警示着什么呢? 神佛落泪 近几年来,我从报章和新闻中都看到了神像在流泪甚至流血的现象,这些现象也有科学家、知名人士都曾经目睹。根据报导,经过化验发现,这些神像流出的血和泪的成分和人类的血和泪成分相同,这些现象让科学家都不知该如何解释。 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现象。     疫情下意大利圣母雕像流血泪 2020年8月3日,意大利南方小镇卡尔米亚诺(Carmiano)的一名男孩发现圣母玛利亚雕像流出血泪,一传十,十传百,大批民众纷纷前来瞻仰和祈祷。 从民众拍摄的照片和短片可以看到,这座雕像的右脸颊有一道褐色液体,似乎是从右眼中流出的。有网民称,这是代表2020年遭遇不幸的迹象。是的,这一年,病毒开始在全球蔓延。目前已经造成超过1.70亿人确诊,超过355万人死亡。 卡尔米亚诺的这座圣母玛利亚雕像是人们彰显圣母保佑人民,在1943年竖立在广场上的,以纪念先前投掷在相同地点的炸弹没有发生爆炸的事件。 上帝之母的圣像流下眼泪 2020年2月8日,人们注意到在俄罗斯的图拉省乌鲁索沃村的天使,长圣米迦勒教堂中上帝之母的圣像奇迹般地“流泪”了,流出长长的“眼泪”痕迹。从那以后,圣像每隔2天就会哭一次。 上帝之母的圣像渗出的泪水是一种像“没药”的油质物体,这是一种浅色的油状液体,而且散发着一种怡人的香气。 没药是一种天然树胶,在历史上,没药树脂一直被用作香水、熏香和药品。在希伯来语圣经中的许多地方都提到没药是一种稀有的香水。没药也被列为神圣的膏油中的一种成分。奇怪的是圣像上根本没有这种成分,但为什么会渗出这种成分的液体呢? 其实自1991年以来,在俄罗斯这种现象就已经广泛出现,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来研究这种现象。实验室的研究没有出现任何结果,科学家还无法确定这些圣像为何流泪,甚至各种材料的圣像都可能会哭。但是,可以确定液体的成分是完全有机的,而且包含许多蛋白质,只有活的物体才能合成。 牧师将圣像流泪视为是全球重大变化或危险事件的预兆。例如,可能是自然灾害或战争。如果没药以眼泪的形式流走,则被视为即将发生大灾难的迹象。如果没药以小滴的形式落下,这是一个好兆头。血眼泪则预示着巨大考验的强大征兆。 其实在中国古籍中也有关于佛像流泪的记载。 古籍中关于佛像流泪的记载 在《洛阳伽蓝记》中真实地记载着一个“佛像三次落泪”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魏京城洛阳的武穆王建了一座寺庙,寺门外有一尊高两丈八尺的大佛像。在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十二月中旬,佛像出现两眼流泪的异象,一直流了三天才停。到了第二年四月,尔朱荣果然率军攻入洛阳,当时杀死王公以及百官约两千多人,死亡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三月,这尊佛像又开始流泪。结果到五月时,北海王元颢带兵攻入洛阳。两个月后,北海王大败,他率领的五千江淮子弟都成了俘虏,无一人得返。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佛像第三次落泪。结果到了十二月,尔朱兆又杀入洛阳,将孝庄帝抓到山西晋阳杀害了。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每次那尊大佛像落泪之后,就会发生大面积的死亡事件,而这个跟乐山大佛闭眼流泪的情况很相似,似乎大佛落泪或闭眼都在预测着将有灾难的发生。 乐山大佛闭眼流泪 乐山大佛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三江汇合处的一尊弥勒坐像,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大佛的建造历经四个皇帝,三代人。据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九十余年才建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这尊弥勒佛像多次发生奇异的现象,像是闭眼、落泪的景象,还有背后佛光普照等等。 而且每次大佛发生闭眼流泪事件时都会发生严重的天灾人祸。 第一次闭眼发生在1958年到1961年,那年中国大陆境内并没有大天灾发生,本应是丰收年,田里的谷物长得很好却大部分没有收割放任烂掉。因为农民也被派去大炼钢铁;同时,全民在人民公社食堂吃饭的制度又浪费了大量粮食,终于酿成大饥荒。 1962年,百姓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到处可看见生病的人,死尸遍野。乐山当地人穷,死了就用草席一卷扔进江中。而乐山大佛坐落在三江下游,每天都有成群饿死的尸体顺江而下漂过大佛。几万饥民的尸体漂浮到此,惨不忍睹。大佛便在一夜间突然闭上眼睛。 当地的人们传说,大佛不忍看见如此多的人死在自己眼前才闭眼的。之后,因佛像闭眼是不祥之兆,后来中共当局对大佛眼睛重新修凿。但是当年,大佛闭眼的照片还在乐山陈列馆保存着。 1963年,就在大饥荒不久后,毛泽东开始树立绝对权力和绝对服从,开始所谓的“造神运动”,加剧了对中国人民的残暴摧残和灾难。大佛再一次闭眼默默流泪。据说,大佛流泪的照片令政府恐慌,动用了4千万元人民币对大佛进行清洗,但依旧无法抹去大佛眼角的泪痕。 1976年7月,在中国历史上是悲伤的一年,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地震后,四川当地民众发现乐山大佛面露怒色,再次闭眼流泪。 1994年6月7日,是大佛最近一次流泪的时间点,根据当时一艘游船上目击者的记载,游船上的游客都看到乐山大佛哭了,眼泪大串大串地往下落。 那么乐山大佛真的是因为民生疾苦才闭眼流泪?关于这个问题也有科学家这么进行解释,认为是因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大量酸雨冲刷佛像,导致佛像上层眼皮的黑色素过高,看上去就像是乐山大佛闭眼一般。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神迹,大佛是真的闭眼显灵了。 其实我觉得看了这么多神佛流泪的报导,我们去探究这些眼泪怎么形成的其实没什么意义,我个人是认为,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的一个警示,我们在这历史的最后关头能够看懂,明白神佛希望传逹给我们的讯息,这样我们也可以减少很多损失。 神佛不断地显现神迹,也是为了告诉世人,“上天有好生之德”,始终没有抛弃迷中人。而历史上留下的各种预言也都在警示世人:选择善,远离恶,回归理性,重拾信仰道德。如此才能走出灾难,走向光明! 关于神佛眼泪就讲到这里,如果您曾经见过这样的景象,请记得留言给我,分享您的经历,小宇宙传说下次再见了! 《小宇宙传说》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昊 #

跟我学唐诗(6B)

作者:朝晖 第六课 二、六首押“二冬”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3.  望秦川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4/01/id14151559-F-004.m4a   注释:①秦川:原意指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属秦国而得名。本诗指长安城一带,地处秦川的中心。五陵遗址刚好处于长安城与咸阳城之间偏北的位置。②迥:远、远处。③逶迤(音惟移):曲折绵延貌。④城阙:指长安城。⑤五陵:请参考《跟我学唐诗(3B)》中的注释。李颀比杜牧早出生,两人大约相差一百年。李颀写此诗时期(公元735年前后),五陵遗址还有松树。到杜牧写《登乐游原》时期(公元835年),五陵遗址已经看不到一棵树了,所以杜牧说“五陵无树起秋风。”⑥归欤:“欤”音余;通“与”。又可用“赋归欤、赋归”表示辞官回归故里。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⑦凄其:悲伤于。尾联也是个倒装句,大意,看那秋露霜浓的景色,我心中生起了悲伤;有了想回归故里的感叹。“客”是作者的自称,离开家乡在外都可自称为客。李颀,一说(《唐才子传》)东川人(今四川省三台县),年青时曾入两京结交权贵及名人;公元735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官新乡尉(从八品),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后辞官归隐终老。 全诗大意:早晨,站在长安城的城楼上眺望八百里秦川,太阳从东边的山峰上升起。远近秀丽的山河明净如洗,曲折绵延的山岭、城墙以及城墙内的长安城,房屋、楼阁、宫阙鳞次栉比。长安城中,秋风吹打着竹叶的声音沙沙作响,长安城西北边,五陵遗址的松树林寒气弥漫。看那秋露霜浓的景色,我心中生起了悲伤;有了想回归故里的感叹。 古人诗评:清‧屈复《唐诗成法》:景中有情,格法固奇,笔意俱高甚。帝都名利之场,乃清晨闲望,将山河城阙、万户、五陵呆看半日,无所事事。将自己不得意全不一字说出,只将光景淡淡写云(写说、描述),直至七八(句),忽兴“归欤”之叹,又虚托霜露一笔,觉满纸皆成摇落,已说得尽情尽致。 读音说明:“迥”,这是《平水韵》“二十四迥”韵部、北宋《广韵》《集韵》“四十一迥”等古代韵书的代表字,《康熙字典‧迥》:“《广韵》户顷切《集韵》《韵会》户茗切《正韵》户顶切,音泂。(迥韵)”《佩文韵府》此字的注音与《广韵》一样,从北宋到清朝读音都是“hing3(上声)”,与粤语的“形”字发音相同。之所以没有标出《唐韵》,是因为清康熙时期官方得到的《唐韵》一书已经不完整,有缺失。 近现代的“专家”把只有一个读音的“迥”韵部的代表字,更改了韵母,让唐朝到清朝的很多诗词曲读起来不押韵,这就好比是把小提琴强行卸掉两根弦,然后命名其为“二胡”是一个意思。 三平尾与三仄尾:本诗“秋声万户竹”,“万户竹”三个字都是仄声,俗称“三仄尾”。还有“三平尾”,比如: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七》:“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其中“通青苗”是“三平尾”。十年前笔者曾花了几天时间,将《全唐诗》几乎查了一遍,到李商隐的章节部没再查下去了,因为太多了;找到使用“三仄尾”或“三平尾”的诗接近五百例。笔者发现有的诗是故意这样用的。比如,贺知章《晓发》五律:“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李商隐《落花》五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等。 必须说明的是,在古代的科举考试,试帖诗(近体诗)的写作规则中,不允许使用“三仄尾”及“三平尾”的音律,以上所举的诗例,都不是创作于科举考试的场所。从南宋开始,就很少看到文人写近体诗时使用“三仄尾”或“三平尾”。笔者写近体诗也从来不用,因为笔者自我定位是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才刚入门。对于初学者来说,守规律才有利于学习和提高。 那么“三仄尾”及“三平尾”音律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上一课读了李白的《清平调(其一)》也知道了,唐诗也是配乐的歌词;所以“三仄尾”及“三平尾”它们其实是配乐上的个人喜好(配乐的规则请参考笔者在第一课写的前言)。比如本诗:“秋声万户竹”,其中“秋声”是两个下平声(对应商音),“万”去声(对应羽音);“户”古音读上声“虎”(对应了徵音),“竹”是入声对应了角音。为了方便记谱,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七言诗都用四拍每小节;五言诗用三拍每小节。入声字因为要切音,所以都跟着休止符。 如果不用“三仄尾”,那么“秋声万户竹”有两种写法,诗意相同且都符合格律,“秋声千户竹”或“秋声万家竹”,那么其唱法如下: 比较以上三种唱法,笔者也认为①唱法更好听;如果只是诵读,笔者更倾向于用③秋声万家竹。希望以上讲解各位读者能理解,有兴趣有条件的读者也可以给之前学过的唐诗配乐,如果家里孩子有兴趣学唐诗,那么读、唱结合,会记得更牢。另外,唐诗的诵读和吟唱是很严谨的两个系统;诵读要讲究四声发音、格律、押韵等;吟唱要讲究音准和节奏,不然如何让乐器伴奏? 4.   闲居(其二) 宋‧陆游 溪透桃源路,门连小华峰。 虹霓横水槛,羽盖偃岩松。 日月诗魂迥,烟霞道气浓。 欲寻钟吕去,世外说从容。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4/01/id14151560-F-005.m4a   创作背景: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赋闲在家的陆游从家乡浙江绍兴至湖南桃源县游历,那里风景秀丽的武陵山群峰叠翠,神秘清净的老祖岩修竹分青。陆游的临时居所就在老祖岩附近,传说吕洞宾曾经在那修炼了很多年。 注释:①虹霓:霓虹;彩虹。②水槛:水边的栏杆。③羽盖:原意指古时达官贵族乘坐的以鸟羽为饰的车盖。本诗指树顶的枝叶茂盛生长、延伸形如车盖④偃(音演,上声)本诗指倒伏,倒扣。“偃”字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经常看到,它的本义是“仰卧”,还可以表示“停止、止息”或“放倒、倒下”,如偃旗息鼓。⑤日月:本诗指每天每月。⑥诗魂:诗人的感悟、诗兴。⑦迥:不同。⑧道气:本诗指天地之间的祥和之气。⑨钟吕:钟,钟离权;复姓钟离,名权。也有称“汉钟离”,八仙之一。吕,指吕洞宾,八仙之一。⑩世外:本诗指仙境。⑾从容:本义是指举动自然、悠闲、不慌不忙。本诗指无拘束(交谈)。 全诗释义:“溪透桃源路,门连小华峰”大意,传说通往世外桃源的那条路径被一条溪水穿流而过,我的居所正门就对着一座葱翠的小山峰。|“武陵山”更准确的说是武陵山脉,它由诸多大小山峰组成,横穿好几个省份。“华”在本诗中读音“话”,表示草木茂盛。《康熙字典‧华》:“又《广韵》草盛也。”“小华峰”指草木茂盛的小山峰。 “虹霓横水槛,羽盖偃岩松”大意,雨后的彩虹横跨在水边栏杆的天空上,岩石旁边的松树,树顶枝叶如倒扣的车盖。 “日月诗魂迥,烟霞道气浓”大意,每天写诗都有新的感悟,因为此处景色优美、祥和之气浓郁。|“烟霞”顾名思义,“烟”指山岚;“霞”指彩霞(包含朝霞与晚霞)。在古诗文中“烟霞”还可以比喻山水、山林、山光景色等。 “欲寻钟吕去,世外说从容”大意,想去寻找钟离权及吕洞宾,也只有在仙境中才能跟他们无拘束地交谈。|不修行的人很难理解一名儒家修行者的心态。当修行到一个阶段时,会感觉跟常人没有共同语言,修行者想说的话常人听不懂。而常人兴致勃勃地讲社会上的情爱、利益争斗的事情,修行者却不爱听。 因此陆游才会说,也只有钟离权、吕洞宾等道家修行者,大家在一起才有话题可谈,或者才能切磋各自的修行所得。 5.   观王氏雪图宋‧王安石 崔嵬相映雪重重,茅屋柴门在半峰。 想有幽人遗世事,独临青峭倚长松。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4/01/id14151562-F-006.m4a   注释:①雪图:指王安石的友人王氏收藏的山水雪景画作。②崔嵬(音催围):陡峭的高山。③幽人:幽居之人;本诗指隐士。④世事:人世间的事情。⑤青峭(音俏,去声):指生长着长青树木的陡峭山峰。⑥长松:高大的松树。古诗文的常用词组。 全诗大意:连绵而陡峭的高山被大雪重重复盖,一座简陋的柴门茅屋就盖在半山腰间。这位隐士在人世间是否还有放不下的事情啊?怎么在大雪天独自登上陡峭的山崖上靠在松树下发呆呢? 诗评:看图或风景配诗,是一位诗人的基本技能,也是练习写诗的方法之一。配画诗最忌讳平铺直叙,如果四句都是描写雪景图的画面细节,那就落了俗套。但是雪景图的画面介绍又必不可少,所以王安石先用首联十四个字让我们脑海中有了一个清晰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末句“独临青峭倚长松”是人物画面,但却是与尾联的上联联系在一起;必须为画中人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大雪天住在陋室都觉得冷,独自到山崖上干什么?这就是“画中有诗”,而且流露出的诗意只有修行的人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能独自到山中隐居,那么名、利肯定是抛开了,惟独放不下的就是情!这个情有可能是爱情,也有可能是亲情。如果一个人在爱情上曾经被狠狠地伤害过,隐居了还放不下,那真有可能在大雪天跑上山顶上发呆。 好的诗就是能让人回味隽永,因为它不仅词句优美,还包含了世情哲理。这首诗是不可多得的绝句精品,也是我们学习创作配画诗的范例。 6.   秋燕 宋‧贺铸 梅梁巢已空,去此复何从。 勿惮归飞远,冰霜不尔容。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4/01/id14151561-F-007.m4a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元祐二年九月(公元1087年),诗的主标题是“和陈传道秋日十咏(丁卯九月京师赋)”副标题才是“秋燕”。北宋的京师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贺铸,北宋诗词大家,出生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他是宋太祖孝惠皇后贺氏的族孙,算是皇家的亲戚,所以在年轻时入汴京,直接被授予右班殿直(九品殿前侍卫),因为不是走科举选官路线,且贺铸为人正直,不肯折节交权贵,所以一生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贺铸自称其先祖是贺知章,而贺知章本是浙江杭州人,早年全家移居到浙江绍兴镜湖(庆湖)。所以贺铸晚年亦退居杭州、绍兴一带,自号“庆湖遗老”。 注释:①梅梁:本意是梅花树木制作的房梁。“梅梁”作为古汉语的固定词组,指会稽(今浙江绍兴)夏禹庙的大梁或夏禹庙。据北宋《太平御览》援引东汉‧应劭《风俗通》记载:“夏禹庙中有梅梁,忽一春生枝叶。”本诗用“梅梁”借指自己在绍兴老家的房子。“巢已空”表面说“燕巢”,实际是说自己房子已经准备好了;或者说已经可以入住了。黄历九月,汴京的燕子开始向南方迁移。②复:又。副词。③冰霜:本诗借指当时朝廷不正的官场。④惮(音但,去声):畏惧、害怕。④不尔:不如此、不这样。“尔”古音读“以,上声”(《平水韵》上声四纸),与粤语读音相同。古诗文常用词组。 全诗大意:南方的燕巢已经空出来了,除了离开这里又能去哪呢?不要畏惧回家的路太远,因为此处严冬的冰霜已经容不下你生存。 诗评:本诗是借咏秋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梅梁”二字用的极巧妙,既表示燕子在梁上筑巢;又借指自己的家乡(浙江绍兴);还比喻自己有辞官回乡的想法;一语三关。 三、附注: 1. 《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大意:孔子在陈国有一段时间了,(想回鲁国,找了个理由)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那些年轻学子,志向远大却处事疏阔。对大道理解尚浅,穿凿附会写文章,不知道如何构思及润色。”本文理解的难点在“斐然”及“裁”字。 根据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进取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北宋·邢昺《论语》疏:“吾乡党之中,未学之小子等,进取大道,妄作穿凿,斐然而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故我当归以裁之耳,遂归也。不即归而言此者,恐人怪己,故托此为辞耳。” “裁”指的是对文章的构思及润色(裁制)。有一个成语“左思裁赋”。古诗文常用词“裁诗”等,杜甫《江亭》:“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2. 从唐朝到清朝,用“迥”韵部押韵的古体诗不胜枚举,笔者只举两例: ①(唐‧霍总)楼望 楼高九华近,极目望峰顶。 云破松风寒,路浓山色迥。 古刹轩层檐,白水浮小艇。 愿结一间茅,归来就丹鼎。 ②(清末至民国‧黄浚)题邵潭秋虎丘修禊图 山塘唯宜秋,此语吾最肯。 一城丛桂香,几醉又凄醒。 剑池虽荒寒,残塔尚秀挺。 君能主佳盟,祓此忧患迥。 岂须邀蛾眉,用意已嫇奵。 前年展重阳,层轩吾赌茗。 山川气未衰,雁边翠犹颎。 至今双携梦,宛宛逐烟艇。 张生图殊工,逢辰乐难并。 何当陪吟屐,凭高摩石鼎。 所有的押韵字都在“迥”韵部里,第②首,其中“肯”的古音读“苦等切keng3”。“并”在《平水韵》中有四个读音,本诗读“部迥切bing3”。“茗”的古音一直读上声“ming3”。如果“迥”字读成“jiong3”,那属于“二肿”韵部的字,本诗就不押韵了。也就是从北宋至清末,“迥”这个字的读音都是“户顷切hing3”。 这是古人写诗押韵的习惯或判定规则。平声韵也一样,比如《平水韵》下平八庚中,“城、羹(geng1)”与“情、卿(qing1)”同韵部,可以押韵。但上述四个字都不能跟一东(东、中、红、空kong1)的字押韵,当邻韵都不行。 3.户:《康熙字典·户》:“《唐韵》《正韵》侯古切《集韵》《韵会》后五切,音祜。(麌韵)”这是上声七麌中的字,“户、祜”都读上声“虎”。现在普通话改成了去声,在不影响平仄、押韵的时候读去声也行。但配乐时,本为上声的字,都配徵音。@*#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为啥婚外情遇到的都是“渣”?

作者:思义 婚外情遇到的人,大概率的是“渣”,基本没啥例外,为啥这么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稍微用逻辑脑子思考一下,就不难明白。 因为,婚外情遇到的人,基本都有如下特质: 一是,以自己的情感为大,感受大过天。其余万事都排在其次,什么家人、孩子、责任、婚姻、义务、身份等。 二是,觉得追爱是自己的自由,不愿意用“道德”来“捆绑”自己。觉得爱情的美妙滋味实实在在,并且近在咫尺,而道德因果等都太虚了,看不到摸不着。在心灵的天平上,孰轻孰重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的两人走到一起,后续的人生会怎样呢? 首先,不得不说,两人真是很有共同语言啊,是“红颜”、“蓝颜”知己,都看重自己的感受,看重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一般也都脑子灵光。都觉得道德、因果啥的,都是浮云,不足以为虑。 当两人的“利益”一致时,那真是--彼此都感觉“你最懂我”,咱们心有灵犀啊,简直不要太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爱情”,共同抵制“道德捆绑”,那时,真是一个战壕里的好战友。一拍即合,啥事儿都能想到一处,像彼此肚子里的蛔虫,说是“灵魂伴侣”也不为过。 可人生那么漫长,双方利益不可能永远一致,那么,当两人之间出现矛盾时,会怎样呢? 这时候,双方都会看重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和利益。 就说最简单最常见的矛盾吧: 双方都累了的时候,谁多分担家务呢?一时半会儿,还能靠激情带来的动力撑着,长此以往呢? 当婚姻处于疲劳期,激情被柴米油盐消磨殆尽后,再次遇到令自己心动的人,怎么办?如果那时能克制,当初就不会婚外恋。俗话说“有一次就会有无数次”,那是其“心灵编码”决定的,那“编码”到时候就运行那样的“程序”,就是那样的人啊。 那些能坐怀不乱,对配偶不离不弃的,从来不是靠“爱情”,而是靠“道德”。这样的人,“心灵编码”就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辜负配偶的事,那根本做不出,根本就不忍心的,心地善良、厚道老实,就是这样的人啊。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你自己选择的是“渣”。真相是,不是对方变心了,负你了,而是,你当初选择的就是这样式的人,你自以为选择的是“真爱”、“有趣的灵魂”、“好看的皮囊”……其实那都是外包装,内里的实质是“渣”。 什么?你觉得,为你抛弃别人,那是“真爱”,是对你深情不二的明证,你毕竟优秀得举世无双,很是值得;后来为别人抛弃了你,那就是花心的渣。这是神马双重标准?还不都是言情小说闹的,忽悠的很多人智商如此不在线了。 对方当初放弃婚姻、配偶、责任,而选择了“爱情”;某天,当你变成婚姻、配偶、责任时,对方还会选择“爱情”。对方其实从来没变心,追爱之心如此“坚定”,是你当初脑子没拎清。 不得不说,“嫁给爱情”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人家嫁的(娶的)本来就是“爱情”,而不是你张三李四,人家也一直会以“爱情”为大,而不是你。 在人生大事上,务必擦亮眼睛,扛起智商,因为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 责任编辑:方远#

【未解之谜】来自平行世界的她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今天咱们来聊聊时下比较流行的平行世界吧。先来给大家讲个玄幻故事。 阴阳两婆家 差不多是在1949年前后吧,那天,一个东北小村庄里发生了一桩奇事。一位新媳妇动不动就昏睡三天,醒来后说她这三天里去了另外一个婆家,在那里她还有一个丈夫。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位新媳妇属于很少有的那种开着天眼的人,能看到另外的空间。出嫁那天她坐着花轿一路过来的时候,迷迷糊糊看到另外的空间也有顶花轿,而且更漂亮,于是心里想:“俺要是能坐上那顶花轿就太好了。”谁知,就这么一想,就真的坐到那顶漂亮的花轿上了。然后就稀里糊涂被人抬到了一户人家,跟一位英俊的男子成了亲。 不过刚拜完堂,这边的花轿就抬到家了。新媳妇立马就清醒了,跟那位丈夫说,俺该回去了。那位丈夫倒也没拦着她,只是说:“你可要履行承诺啊,咱们可是拜过堂的,我们还有宿世姻缘。”说完就在她脑门上点了个红点,笑着说,跑到哪里也能找到你。 新媳妇稀里糊涂地就又在这边拜堂成亲了。只是发现脑门上真的多了一个红点点,怎么擦都擦不掉。新郎也很快发现了这个红点,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她也没隐瞒,就实话实说了。但新郎压根儿就不信,她也就没多解释。 一个月后,新媳妇忽然悄悄对丈夫说,俺该履行承诺,到那边婆家去了。丈夫想起了新婚那天媳妇说过的话,吓了一跳,敢情这事儿是真的?! “那你怎么去?”丈夫问。新媳妇说,那边来接。丈夫又问:“接你的轿子在哪里呢?我怎么什么都没看见?”新媳妇说,就她自己能看见。丈夫心里越想越惊,就问,那你去多久?媳妇说:三天,三天就回。 说完,她就钻进被窝躺下了。丈夫很不懂:我这都放你走了,你还钻被窝睡觉,那是啥意思呢?媳妇说:俺不是睡觉,你不知道,这边的身体在被窝里躺着,那边的身体就去到那边了。就让俺睡着吧,你不用管我,三天以后我自己就会醒,不要担心。 说完媳妇就睡着了。怎么叫都叫不醒。新婚的丈夫度日如年地过了三天。三天后,媳妇果然醒了。丈夫央求说:“以后你就别去了吧,这三天,可把俺给担心死了。”媳妇说:“那怎么行,人家也是用花轿把俺娶回家的。”说起来,她还是跟那边的丈夫先成亲的呢。 她解释说,这是因为两边的时间不一样。那边的时间比这里快。所以她坐上那边的花轿不一会儿就到了那边的丈夫家,在那边拜完堂了,这边的花轿才抬进门。 她又解释说,身体虽然有两个,但灵魂只有一个。灵魂去主宰那边的身体了,这边的身体就会失去意识,所以她就躺下睡了。这也就是怎么叫都叫不醒她的原因。 这么慢慢解释吧,丈夫渐渐也明白了一些。虽然心里老大不高兴,但也只好接受事实。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新媳妇嫁了阴阳两个婆家的事还是传了出去。后来这位新媳妇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阴阳人。 有时候这位阴阳媳妇跟人聊天的时候会讲起她在另外空间生的孩子们。听的人就哈哈大笑,说你去一回也就三天,生孩子得怀胎十月,三天怎么生啊?她说:这里是三天,在那里可是好多天咧。大家摇头不信。 她又说,那边的生活条件比这边这里好,吃饭用的都是金碗。有一次她就跟那边的丈夫说,想拿几个金碗回来,让这边的家人跟着沾点光,也让村里人都能相信她。 可那边的丈夫说,不是不给你,你拿不过去的。阴阳媳妇不信,回来的时候就偷偷在怀里揣了几个金碗。没想到一醒来,哪里揣着金碗,哪里就鼓个大包,非常难受。她只好赶紧又回那边把金碗送了回去。这一下使她真的相信了那边的东西再好,也是拿不过来的了,只能在那边享用。所以以后就再不做这种事了。 当她这么讲的时候,旁边就有人就打趣说,那你就在那边多住几天,多享点福呗。她说不行,如果住多了,超过三天了,这边的身体老不吃饭,缺营养,会受伤的。又有人说:既然那边好,那你就别回来了,在那里住得了。她说不行啊,这边的身体是主体,俺如果不回来了,这边的身体会死的。如果死了,整个安排就不存在了,那边的福也享不上了。 大家越听越稀罕。这阴阳两婆家的事儿到底是谁安排的?安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阴阳媳妇就答不上来了。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文革来了。红卫兵们知道了这件事就找上了门,说你别再装神弄鬼了,不然我们随时都可以把你拉去游街示众。阴阳媳妇一听就吓坏了,再也不敢去那边了。但她在那边也有个完整的家呀。时间长了,丈夫就来找她来了,死磨硬缠非要她回去。 阴阳媳妇虽然于心不忍,可也只好咬牙断了跟那边的缘分,狠狠心就跟这边的丈夫说,你把他打走吧。丈夫说,我又看不见他,怎么打?阴阳媳妇说,这边的棒子在那边也是有形的,看不见没关系,我指哪你打哪就行了。丈夫将信将疑,就照着做了。被打过几回后,那边的丈夫彻底绝望了,就再不来了。阴阳媳妇从此就跟那边断了联系。 故事讲到这里,有人会说,你这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不会是编的吧。说故事的人说,是真事儿,是他大姑姐村子里发生的事儿。这位女子我们虽然叫她阴阳媳妇,可她去的那个空间还真不是阴间,你说平行世界也行,你说另外空间也行,但那边的人是真实存在的。 再来给大家讲个国外流传很广的平行世界的故事吧。 莱丽娜穿越事件 2008年,一位名叫莱丽娜(Lerina García Gordo)的西班牙女子在网上寻求帮助。她说她可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穿越过来的。 那天早上起来她发现床单颜色不同了,可因为着急上班,也没细想就匆匆出门去了。车子还是停在老地方,其它一切也都很正常。然而到了公司之后,异常的事情又出现了。她先是在办公大楼见到了几个陌生人,然后发现自己办公室的门口挂着一个陌生人的名牌。 她一下子就懵了。她在这家公司做了20年了,自己的办公室闭着眼睛都能摸到。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走错楼层了?可再仔细看看,楼层没错呀,这是自己的办公室也没错,但现在也确实是别人的办公室了。难道我被解雇了?! 莱丽娜赶紧查看公司网页,却发现自己仍然是公司员工,只是换了个部门,换了个经理。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头皮开始发麻了。 她立刻把钱包掏出来看了看,里面信用卡、驾照、工作证都在,上面的信息都没错。她心里就更慌了,难道是我脑子有问题,记忆错乱了?她也没心思上班了,就打电话请了个病假,去看了医生。但医生说,你一切正常啊。 莱丽娜回来越想越不对,就打电话给男朋友求助。男朋友叫做奥古斯丁,他俩已经约会4个月了。没想到电话那边说,你打错了,没有奥古斯丁这个人。 她吓得两腿发软,胆战心惊地回了家,却发现自己还跟已经分手的前男友住在一起。他们曾经一起度过7年的时光,6个月前才刚刚分手。可现在两人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 就这么度过了奇怪的一天,隔天她硬着头皮上班去了,而日子也就平静地过了下去。但她心里却怎么都平静不了,左思右想还是上网发了个帖文寻求帮助,问有没有人跟她有相同的经历,她会不会是从平行世界穿越过来的? 薛定谔猫和量子纠缠 故事讲完了。下面就来讲讲平行世界这个最近挺热门的话题吧。大家有听说过薛定谔的猫和量子纠缠这两个词吧?这两个时髦的名词其实都跟平行世界有关。 薛定谔猫是想像中的实验,也是量子力学中一个最著名的实验。实验的主角是一只猫咪,被关在了一个黑暗的笼子里。盒子里还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和一个能放出毒气的小装置。这种放射性物质一小时内衰变的概率是50%。如果发生衰变就会触动装置放出毒气,猫咪就死了。如果不衰变就不会触动装置放出毒气,猫咪就会安然无恙。 一小时以后,猫咪是死了还是活着呢?没人知道。科学家说,猫咪这时处于生与死的叠加状态,在量子的世界中,这就叫量子叠加,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 有人说了,别把简单事情搞复杂了。猫咪是不是活着,咱们打开笼子不就知道了。笼子一打开,你看到的那只猫咪就不再是生死叠加的状态了,两种状态只能剩下一种,不是活着就是死了。科学家把这叫做量子坍缩,从叠加态坍缩到单一状态了。 那么这只猫咪是怎么跟平行世界扯上关系的呢?科学家认为,我们的世界很可能是多个平行世界叠加的这么一个状态,就像那只黑暗中生死叠加的猫咪。然而当我们看到那只猫咪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猫的一种状态。同样当我们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世界,这时,多重平行世界在我们眼前坍缩为单一的世界。 不过虽然我们看不到,平行世界之间还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你看在阴阳媳妇的故事里,虽然两边的人不能穿越,但当她受到恐吓再也不敢回那边去的时候,这边做的决定就改变了那边的家庭。这在量子力学中就叫做“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个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之前也在节目中介绍过,这里再简单说说。在量子的世界中,每个粒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两个粒子之间有了关联之后,也就是形成了量子纠缠,只要其中一方改变状态,另一方也会瞬间改变,不管多远都会起这种瞬间的反应。本来这跟薛定谔猫一样,也就是个假想而已。然而,当2017年的一个实验成功证实“量子纠缠”存在的时候,全世界都不淡定了。 科学家先是把两个光子量子纠缠在了一起,然后用卫星把它们分别运送到了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太空。结果发现两颗光子之间仍然在互动,保持了“量子纠缠”的状态。 大家为什么这么震惊呢?因为这不就说明了心灵感应、遥视这些特异功能可以是真实存在的嘛,我们的世界也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而另外的世界改变也可能影响到我们的世界。当然了,量子纠缠的现像是发生在微观世界中,可宏观世界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呀,是不是呢? 2022年三位科学家因为“量子纠缠”这个课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薛定谔猫和量子纠缠这两个词就在网上开始光速传播,关于平行世界的话题更是火爆到了现在。 那么如果平行世界真的存在,我们正在跟另外世界许许多多的我进行量子纠缠,那么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或许也正在影响另外许许多多世界里的那个我。这么想想,这个世界是不是很神奇呢?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回见。   欢迎订阅Youmaker频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跟我学唐诗(6A)

作者:朝晖 第六课 一、陈后主,汉中宗。(二冬)(选自《声律启蒙》) 仁对义,让对恭。 禹舜对羲农。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 绣虎对雕龙。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下划线字为入声字) Audio Player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47078-F-001.m4a 注释及说明: 1.  仁对义,让对恭:仁与义,孔子用玉来类比,《礼记‧聘义》:“温润而泽,仁也;廉(棱角)而不刿(音贵,割伤),义也。”大意:温文尔雅而又能泽被一方,这是仁者的特性;有个性,却不会因为自己的个性去伤害他人,这是义的特性。宋‧陆游《蜗舍》诗:“徙义忧无勇,求仁戒自欺。”|让,指谦让。恭,恭敬,谦逊有礼。明‧沈炼《戒斗狠》诗:“克让惟尧颂,温恭是舜谣。” 2.  禹舜对羲农:禹,指大禹也称“夏禹”,夏朝的开国君主,受舜帝禅让登基。舜,也称“虞舜”,上古五帝之一,尧的继任者。舜之先祖受封于虞,故称;虞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并称。伏羲氏,也称“包羲氏”传说中黄种人的始祖,与女娲一起造就了黄种人,并依照天地运行的规律推演出了先天八卦。神农氏,太古帝王名,也称炎帝。他教导民众使用耒耜耕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说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功用,教人治病。《易经‧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必须说明的是“禹舜”这个词有可能是“舜禹”的笔误,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古汉语的构词法来说,先有舜,后有禹,用“舜禹”更准确。从先秦时期到清朝,诗词曲合起来有近百万首,用“舜禹”的例子有几百例,其中的名人有三国时期的曹丕(尧任舜禹,当复何为)、西晋傅玄(舜禹统百揆)、唐太宗(虽无舜禹迹)、韩愈(昌言拜舜禹)、柳宗元(茂功期舜禹)、北宋欧阳修(敢谓舜禹传之尧)、范仲淹(日星图舜禹)、梅尧臣(幸逢舜禹辰)、司马光、蔡襄、苏辙、黄庭坚等等,读者可以用括号内的关键词去搜索原作。用“禹舜”的例子只有三例,北宋(刘弇)、元朝(杨梓)、明朝(金幼孜)各一例。因此笔者建议将“禹舜”改为“舜禹” 舜禹垂衣天下治,羲农布道古今传。(朝晖 原创) 3.   云叶:①云朵。南宋‧阳枋《泊舟洞庭》诗:“千山日暖雪花散,万里风高云叶收。”②浓密的树叶。唐‧孔德绍《南隐游泉山》诗:“野花开石镜,云叶掩山楼。” 千山日暖雪花散,万里风高云叶收。 南宋‧阳枋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唐末‧罗隐 4. 陈后主:字元秀,小字黄奴。南朝陈宣帝长子。在位时,大建宫室,终日与宠妃佞臣游宴,不问政事,制艳词,谱新曲。自恃有长江天险,隋军大举南下,仍纵酒赋诗不辍,在位不到七年。隋军入建康,俘送长安,诗酒如故,隋文帝言其“全无心肝”。后病死洛阳,终年52岁。 5.  汉中宗: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汉武帝刘彻曾孙。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咸宾,为西汉时期的中兴之主。公元前48年1月9日驾崩于未央宫,庙号“中宗” 奢丽偏安陈后主,励精图治汉中宗。(朝晖 原创) 6.  绣虎对雕龙:绣虎,《类说》卷四引《玉箱杂记》:“曹植七步成章,号绣虎。”绣,谓其词华隽美;虎,谓其才气雄杰。后遂以“绣虎”称擅长诗文、词藻华丽者。|雕龙,字面意思是指在玉、木制家具、屏风、石柱等物品表面雕刻龙形纹理。可比喻某人的诗文经过精雕细琢,文辞优美。 名高绣虎题双管,书就雕龙满几囊。(明‧欧大任) 7.  淡淡:①本文形容风之轻淡。②(花卉)颜色浅淡。③心意淡然等。 8. 花圃月浓浓:“浓浓”二字有可能是“溶溶”的笔误。查遍从《诗经》开始至清朝的近百万首诗、词、曲;没有找到古人用“浓浓”二字来形容月光的例子。但用“溶溶”来形容月光明净洁白,如银辉遍洒世间的诗句则不胜枚举。比如: 唐‧白居易《晚秋夜》诗:“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唐‧许浑《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诗:“林疏霜摵摵,波静月溶溶。” 五代‧冯延巳《虞美人》词:“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北宋‧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形容水面波光粼粼,也可用“溶溶”,比如,北宋‧苏轼《江城子‧别徐州》词:“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浓浓”的常见用法①形容雨露之浓。《诗经‧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浓浓。”②形容颜色之浓。北宋‧强至《春色》诗:“浓浓交野绿,拂拂上朱楼。”③形容情意之浓。北宋‧张继先《望江南》词:“襟袂冷,琴里意浓浓。” 因此,建议将此句改为:花圃月溶溶。“圃”音补,《康熙字典‧圃》:“《唐韵》博古切《集韵》彼五切,音补。(麌韵)” 9.  那更:更是,更加。“那”是语气助词,所以读音“呐”去声,属《平水韵》个韵;“更”读音“geng4”,属《平水韵》敬韵部去声。 10.  邀功:想立功。这句大意是:军人想立功,就要上战场奋勇杀敌。 11.  逸民:指隐居遁世之人。|适志:舒适自得。|疏慵:疏懒;懒散。这句大意是:隐士想舒适自得,就要用写诗及喝酒来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 笔者不赞同这种处世的态度,如果隐居只是为了用酒来麻醉自己,养成懒散习惯;那这只是消极“隐居”,对修行没有任何益处。隐居是想断开对红尘中名利情的执著,但喝酒能成瘾,也是一种强烈的执著,只能暂时麻醉自己,并不能帮助自己去掉对名利情的执著,也淡化不了。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唐‧白居易《晓寝》诗中曾说:“莫强疏慵性,须安老大身。(大意:不要加强、放任自己懒散的个性;年纪大的人更须要一个安宁、安静的处身环境。)” 我的意见是将下联改为:逸民适志,宜修礼乐更从容。(“礼乐”泛指儒家四书五经等经典著述及古典音乐;仅代表个人看法,至于怎么做由读者去选择。)  二、六首押“二冬”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1‧  题元八溪居 唐·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房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 Audio Player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47086-F-002.m4a 注释:①元八:元宗简,河南人,字居敬,进士及第。官至京兆少尹(从三品)。工诗文,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交好。②溪居:指元宗简在庐山五老峰附近的溪水边筑屋。③溪岚:溪谷的雾气。④漠漠:迷濛貌;亦可用“莫莫”。⑤水槛:临水的栏杆。⑥次第:指屋舍整齐有规模。⑦晚叶:老叶;晚秋的树叶。⑧踯躅(音直足,入声):本诗指杜鹃花,也称映山红、山石榴花。杜鹃花一般在黄历的三月底四月初开花。秋天开的杜鹃花树大多是人工移植的;唐朝的文人有移植此花的雅好;白居易就很喜欢杜鹃花并将庐山的花种移植到了重庆。“踯躅”在古诗文中还可以表示“徘徊不进貌”⑨秋房:莲房。秋天的莲蓬。⑩五老峰:江西省庐山东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位老人并肩耸立,故称。⑩颈联是上下联诗意倒装句。先有“影落杯中五老峰”,而且是接近傍晚的时候,夕阳斜照五老峰的影子落在酒杯中。然后才有“声来枕上千年鹤”,这是指吃完晚饭就寝的时候,在枕上听到老鹤(千年鹤)的叫声。乳鹤声清越,健鹤声浑厚,老鹤声苍凉。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非常详细,很值得我们借鉴及学习。唐‧张籍《夜宿黑灶溪》:“花下红泉色,云西乳鹤声。”唐‧刘长卿《寄会稽公徐侍郎》:“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南宋‧洪咨夔《山行纪事》:“游鸿得嘉客,健鹤随老仙。” 全诗大意:元八的居所正对着溪谷,那边山岚迷濛、烟树重重。临水的栏杆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居所的周围。晚秋的花圃中还开着红色的杜鹃花,秋池中白色的荷花也刚刚盛开。晚餐时,夕阳斜照,五老峰的影子落在了酒杯中。夜晚就寝时远处传来了老鹤的叫声。愧受主人的殷勤招待,今天的晚餐鱼肉新鲜、米饭精细、酒香醇厚。 诗评:庐山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去的地方,那里有钟灵毓秀仙人洞,翠柏苍松五老峰等名胜。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留下过足迹;五老峰下有诗仙李白曾经读书的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白居易此诗,首联令人入仙境。或许是仙灵气浓郁,应该孟夏开的杜鹃花,季夏开的荷花,在晚秋时节还在开放。颈联对仗乃神来之笔,“声来枕上”对“影落杯中”;“千年鹤”对“五老峰”;不仅对仗工整还绘声绘色。末句“鱼鲜饭细酒香浓”补足了色、香、味;让人分不清楚,这里到底是仙境还是红尘? 2‧  鄂州寓馆严涧宅 唐·元稹  凤有高梧鹤有松,偶来江外寄行踪。 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 心想夜闲唯足梦,眼看春尽不相逢。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 Audio Player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47087-F-003.m4a 注释:①鄂州:今湖北省鄂州市。②严涧:元稹的友人,生平事迹无从可考。③江外:江南。因鄂州在长江中游南岸,故称。④尘榻:指为好友或贵宾特设的床榻,以表示敬重或礼贤下士。据《后汉书‧徐稺传》载,陈蕃为南昌太守,在太守府不接待其他宾客,只为徐稺(字孺子)来访,便于联床夜话而特设一榻,去则空置,其他人不能使用。徐稺如果长久不来则灰尘积于榻。后因以“尘榻”为优礼宾客、贤士之典。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也是说这件事情。 读音及平仄说明:① “宅”读音“泽,入声”。《康熙字典‧宅》:“《唐韵》场伯切《集韵》《韵会》《正韵》直格切,音泽。(陌韵)”②“看”读平声“刊”,本诗第六句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实际音律是:仄平平仄仄平平(韵)。第一个字本该用平声字的,实际用了仄声;第三字本该用仄声的,实际用了平声。我们只要记住,本句第一字、第三字,音律上可平可仄就行了。近现代的一些“专家”讲什么“拗救”、“可救可不救”等等。在规则上增加新名词或条条框框,都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及记忆,因此我们不搞这一套。 全诗释义:本诗是元稹因事经过鄂州,来拜访友人严涧,但友人不在家,因此寄居在严涧宅,思念友人并创作的七律。因写作的手法很独特,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诗词创作中借鉴,所以笔者逐句讲解。 “凤有高梧鹤有松”,在古诗文中,龙、凤、鹤都可以用来借喻高人韵士。凤栖于高高的梧桐树上,鹤止息于松。言外之意是说严涧宅也只有高人才配居住。“偶来江外寄行踪”是说,我偶然经过鄂州,当然也要寄居在这里呀(因为这是高人住的地方)。在称赞友人的同时也自夸了一回。我们重新读一下首联,没有一句是在夸奖友人或抬高自己,但却意在言外,这就是古代名家创作手法的高妙之处。 “花枝满院空啼鸟”,花枝满院,是说严涧宅景色优美,空啼鸟,是说主人不在,鸟空啼而无人赏音。“尘榻无人忆卧龙”,尘榻,表示主人严涧因敬重及欣赏元稹,也为作者特设一榻。卧龙,比喻隐居未出仕的高人。本诗指严涧。 “心想夜闲唯足梦,眼看春尽不相逢”,大意:心想既然主人不在,那我就好好睡一觉;可惜了这个春末,附近的景色这么美,我们却不能相逢共赏美景。言外之意是遗憾。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最是,这是唐代才出现的词汇,也是唐诗中常见的“情态动词”。它主要表达“应是、才是、肯定是”这三种肯定语气。“斜窗”并不是窗子斜了,而是说拂晓的月亮斜挂在窗外的天空上,月亮与太阳一样的是东升西落。这种用词手法描写的画面感特别的优美,例如,唐‧赵嘏《代人赠别》诗:“月自斜窗梦自惊,衷肠中有万愁生。”北宋‧黄庭坚《阮郎归》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 古代的儒生之所以特别重视久别重逢,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各自修行,重逢切磋的时候,相互交流各种见识及学习儒家经典的体会,双方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附注: 1.  五帝:上古五位帝王。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唐尧、虞舜。 2.  喜山石榴花开(去年自庐山移来)(公元820年)唐‧白居易 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时树。 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 赤玉何人少琴轸,红缬谁家合罗裤。 但知烂熳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 “忠州”即重庆市忠县。 3. 古代的儒家修行者,特别重视相互切磋,交流心得体会。得益于儒家经典《诗经》的倡导。《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士庶人无切磋琢磨之益,多销铄浸润之谗。”北宋‧王安石《与孙莘老书》:“今世人相识,未见有切瑳琢磨如古之朋友者,盖能受善言者少。” 元稹两句文言大意是:书生及普通百姓如果没有在充满正能量的切磋中受益,那就多会在恶人及谗言中消沉及迷失。“谗”指谗人及谗言。 王安石几句文言大意是:现今世人相互认识之后,没有像古时候的朋友那样相互切磋修行所得,能够接受善言的人太少了。@*#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什么是濒死体验?为何专家说它很重要?

(大纪元记者陈俊村报导)你应该有听说过,有人因为心跳骤停而被宣告死亡,但随后被抢救过来,而且记得他或她在“死亡”期间的经历,如同看了一场栩栩如生的电影。有专家解释了这种濒死体验,而且说明为什么它很重要。 什么是濒死体验? 加拿大心理治疗师谢尔沃克(Mark Shelvock)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网站上撰文说,曼多基(Monika Mandoki)是一名专门研究有关濒死体验的哲学问题的哲学家,她也在大学教授心理学。据她表示,濒死体验并没有人们一致同意的定义。 曼多基指出,濒死体验可以描述为不寻常、很逼真和栩栩如生的体验,它发生于人们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接近死亡时。 就生理上而言,当事人可能突然心脏病发作、受重伤或遭遇威胁生命的事件。就心理上而言,当事人可能接近死亡,而且相信死亡已经逼近。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登山客意外从高处坠落地面。 濒死体验通常包括灵魂离开身体的情况,当事人会看到自己的身体,进入漆黑的空间,穿越一条隧道,看到另外空间的生命或已故的亲人,或进入另外的世界。 为什么濒死体验很重要? 曼多基说,濒死体验不光是令人着迷,它们也会改变当事人的人生。在经历濒死体验之后,很多人会换工作或采行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对生与死有全新的领悟。 一开始,他们会有复杂的情感。他们可能会因为有这样的经验而感到兴奋、欣喜若狂和谦卑,但也会因为必须回到人世间而感到愤怒、失望和沮丧。 就长期而言,他们经常忘记对死亡的恐惧,相信死后有来生,渴望获得更多知识,而且比较会感谢大自然和其他人。这些改变人生的经验不应该被忽略,应该有人去进行研究。 尽管有人说,濒死体验只是当事人的幻觉或想像,但曼多基相信,人在死后仍有意识存在。她在她的博士论文中为濒死体验的真实性与死后有来生的观点进行答辩。 美国医生创立濒死体验研究基金会 美国肯塔基州医生隆恩(Jeffrey Long)在1998年创立了濒死体验研究基金会(Near-Death Experience Research Foundation)。他说,在研究过大约5,000个濒死体验的案例后,他相信了人在死后有来生,而这些研究也能让他更好地帮助病患对抗癌症。 这位肿瘤学家告诉“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网站说,在他研究过的众多案例中,每个案例都不一样,但他看到一种具有一致性的模式。 他说,在经历濒死体验的人中,有大约45%的人说,他们曾经灵魂离体。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的意识与肉身份离,通常是飘浮在身体上方,而且能看到和听到周遭的事情。 而在灵魂出窍之后,人们通常会进入另外的空间。很多人会穿越隧道,并看到明亮的光。接着,他们会与已经往生的亲人相遇,包括宠物。大多数人说,他们感受到无与伦比的爱与祥和。他们觉得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 他提到,他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让他成为比较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医生,能帮助他的病患勇于面对癌症的死亡威胁。他坚信,如果他们过世,他们会走得很安详。 濒死体验的案例 濒死体验研究基金会在其网站上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濒死体验案例,其中包括台湾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民众所经历的濒死体验,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不同类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案例。 举例来说,一名自称姓卞(Byun)的韩国男子在该网站分享了他年轻时因为在工地发生事故而经历的濒死体验。他不但灵魂出窍并四处飞行,随后还出现了他心通等特异功能。 卞姓男子说,他年轻时在一处工地搬运砖块以维持家计,有一次不慎从工地建筑的四楼摔落地面,他的灵魂随即离开身体。他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床上,妹妹在一旁恸哭着。 他接着飞到天空中,看到了首尔市(旧称汉城),也看到远处有一架飞机正准备在机场降落。他还看到法国的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等世界著名景点,也看到了香港的一些地区。 突然之间,他看到了他一生中做过的每件事像放映电影般出现在他眼前。当他看到他做过的错事时,他感到深深地后悔。 他说,当他游历另外空间时,他有非常祥和的感觉,而且能藉由心灵感应与一个他看不见的生命进行对话。他知道远处有一个生命,但他看不见。 他后来在太平间醒过来,经送医治疗后出院。当他在家里休养时,他出现了特异功能。他能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也知道他们有哪些痛苦。 他说,他已经退休。他到处演讲谈论生与死的问题,并致力于敦促社会大众讨论来世与善终的意义。 责任编辑:茉莉

【未解之谜】人间蒸发的民族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900年前的神秘的大型人口失踪案。几百万人在很短时间内人间蒸发,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们就是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年的契丹人。 契丹就是中国?! “契丹”在契丹语中是镔铁或刀剑的意思。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了,这个民族肯定骁勇善战。的确是,当年契丹人建立的大辽铁骑所到之处,罕见敌手。很快就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东到日本海,西到哈萨克斯坦的阿尔泰山,北到大兴安岭和现在中俄两国的界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威名远播。甚至于当时西亚和欧洲各国只知有契丹,不知有大宋。 到了现在还有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契丹。例如俄语中的中国就是“Китай”(音:Kitai),西班牙人管中国叫“Catay”,而在西亚的伊朗人称中国是“Katay”。甚至连英语中也有个古老的名词“Cathay”专指中国。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英文名字就叫做“Cathay Pacific”,直译的话就是“中国太平洋航空”。 不过契丹铁骑到了长城脚下就被死死挡住了,最终没能像蒙古人那样一统中原。为啥?因为有一样骁勇善战的杨家将啊。 无敌杨家将 杨老令公杨业在边关跟契丹人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所向披靡,后来就得了一个外号叫做“杨无敌”。可惜遇到了一个猪队友潘美,意外被契丹人俘虏了。契丹人惜才,说老将军您不如跟着咱们干吧,帮我们一统天下,您也光宗耀祖啊。可惜杨业死活不肯合作,绝食三天而亡。 契丹人惋惜之余不免也有些窃喜,杨业这块大石头一搬走,南下就不成问题了。统一大业指日可待啊。可惜他们没想到的是,一个比杨业更厉害的人出现了,这就是他的大儿子杨延昭。 说起杨延昭,他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就是杨六郎。不过既然是长子,应该叫杨大郎才对,怎么会是六郎呢?这也是有出处的。《宋史》上说,六郎这个名字还是契丹人给取的。杨延昭总是能把契丹人打得服服贴贴的。契丹人崇敬英雄,就说他是天上的将星下凡。他们管将星叫六郎星,所以就管杨延昭叫杨六郎了。 杨六郎行军打仗也确实是计谋百出,总有神来之笔,经常以少胜多,跟当年的战神韩信很像。在著名的遂城之战中,杨六郎独守孤城,跟着他的连百姓都算上,满打满算也只有三千人。前面是大辽萧太后率领的十万大军和先进的攻城设备,后面是迟迟等不来的援军,怎么看都是死路一条。然而绝境之中杨六郎却想出了一条妙计。 当时正是隆冬,滴水成冰。他就叫军民连夜往城墙上浇水。第二天四面城墙都冻成了冰墙,到处都滑不溜秋的。契丹人一看傻眼了。这怎么往上爬呢?再多的人也上不去啊。算了,还是绕道攻旁边的泰州吧。然而他们一撤退,杨六郎立刻联络附近两座城池的将军,果断开门出城,对他们来了一个前后夹击。结果辽军大败,死伤惨重,盔甲呀,旗子呀一路丢了几百里地。 燕云十六洲 这样的战役打过几次后,契丹人统一中原的野心也就给打没了,后来就跟南方的北宋签了个“澶渊之盟”,说大家交个朋友吧,咱们结为兄弟。你做哥哥,我做弟弟。哥哥你每年都给我点零花钱,弟弟我也不就南下骚扰你们了。不过这笔零花钱可不是小数目,要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然而作为中国史上最软弱,也最富有的朝代,北宋满口答应了。 这就有了后来百年的和平。可惜中国历史5千年的大戏总是伴随着波澜起伏,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往往有暗潮涌动。东面的女真人悄悄崛起了,建了个国家,取名大金。 女真人跑来跟北宋说,这大辽很不是东西,他们这头欺负你们,逼你们年年纳贡,那头除了纳贡之外,还欺凌我们的妇女。咱们联手把他们给灭了吧。你们可以收回在大辽手里的燕云十六州,我们只要那笔零花钱就好了。 说起这燕云十六洲,背后也是有故事的。 燕云十六州是指现在的北京、天津,还有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带,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的自然分界线,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国家争夺的战略要点。 这燕云十六州原本是在大唐手中的。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援,一狠心把这片土地献给了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太宗很高兴,说这是上天给他的礼物。契丹人从此开始跟汉人杂居,而这也为这个民族之后的消亡埋下了伏笔,等下我们会详细讲到。 话说回来,北宋一听说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就觉得这笔交易不错,那可是北宋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收回的土地。不过原先他们的方案是用钱赎回,为这,宋太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金库叫做“封桩库”。 就这样两方一拍即合,立了一个“海上之盟”,双方夹击,攻击大辽。很快地第二年大辽就失去了一半的土地,又过了一年,大辽末代皇帝天祚帝开始了逃亡之旅,三年后被金朝俘获,大辽灭亡。亡国后,残留的一些大辽王族在新疆成立了西辽。西辽曾经一度扩张到波斯,成为中亚强国,不过也就坚持了八十几年就被蒙古铁骑给扫平了。契丹一族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而北宋呢?北宋不是原来跟大辽立过一个做兄弟的约吗?违背契约总是有报应的。大辽被灭两年后,北宋也灭在了大金的手中。虽然后来有了南宋王朝,但燕云十六州回头还是被大金给抢走了,每年岁币还要加倍交。可以说是鸡飞蛋打,空欢喜一场。 几百万人一起消失?! 而契丹人就更惨了些。一个朝代的灭亡本来没什么稀罕的,但作为一个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年的大国,大辽在刚建立的时候就有200万人口,鼎盛时期甚至达到900万。然而就在大辽灭亡的时候,这庞大的人口就都消失不见了,史书中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这就奇怪了。 你看蒙古国灭亡后蒙古族人还是生活祖先的草原上,大清亡了满族还是在的。然而大辽亡了,契丹这个民族却没有留下来,咱们56个民族中就没有契丹族。那他们都去了哪里呢? 这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去了西辽,最后跟西亚的民族同化。也有些贵族降了金朝后改了姓氏,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刘”姓。还有一些后来投靠了蒙古国,当年成吉思汗身边的谋士,后来做了元朝宰相的耶律楚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这也只是契丹广大人口中的小小一部分,主要是贵族,那么那几百万平头百姓都去了哪里呢? 事实上关于契丹人一夜消失的事,一直都是史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如果他们不是消失,而是以某种方式生存下来了的话,他们的后人都会在哪里呢? DNA证实契丹人后代是……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流传着三种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答案说他们回了东北老家,成了现在的达斡族。有学者对比了契丹人和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各方面,结果认为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比如说,契丹人用互相泼水的方法来求雨,达斡尔人也有这个风俗。契丹人崇尚黑色,行跪举礼,达斡尔人也一样。契丹人非常热衷于打曲棍球,那时候叫“击鞠”,达斡族人也经常举行曲棍球比赛,男女老少都会上阵。 不过光习俗相似还不能真正说明问题。为了真正解开这个谜团,专家们拿出了杀手鐗,那就是DNA检测。1922年后,内蒙各地就有各类契丹古墓被发掘出来了。专家们从这些古墓标本中的牙髓和骨髓中提取出了线粒体DNA,然后再跟达斡尔族人的DNA相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说,两者之间有最近的遗传关系,达斡尔族人是契丹人的直系后裔。 同样通过了DNA鉴定的还有云南的“本人”。这就是关于契丹人后裔的第二种答案。 据说12世纪末,有一支有契丹人参加的蒙古军队南下云南,后来成为元朝统治云南的主要力量,有的契丹人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土司。后来大元一统天下,不用打仗了,这些军人就地转业,就在云南留了下来。然而明清两代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世袭土司制度,契丹人非常不满,从此隐姓埋名,进了深山老林里生活。他们称自己为“本人”,现在大概还有15万人口,如果您来自云南,又是姓“阿”,姓“莽”或姓“蒋”的,那么您或许会是这些契丹人的后代。 不过这两族人口都不多,没法解释几百万契丹人同时消失的这个谜团。那么第三种答案就出来了,说契丹人很可能跟当地汉人同化了。这从契丹的历史上就能看出来。 关于契丹人的来源,《辽史》中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他们是神的后代。有一位神人骑着白马来到了马盂山的浮土河,有一位天女驾青牛车从松林里沿着潢河而下,他们在木叶山,两条河合流的地方相遇了。之后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生下了8个儿子,就是契丹八个部落的祖先。 还有一种说法就非常直白简单,说“辽本炎帝之后”。结合著来看吧,契丹人认为是神的子民,跟汉人一样,也都是炎黄子孙。事实上大辽一直称自己是“北朝”,称南方的大宋是“南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是北方的中国人,不是外族,也有资格逐鹿中原。 得了燕云十六州后,他们对汉文化也十分推崇。辽太宗自己就是孔子的铁粉。不过自己的文化也不能丢呀,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实行“北南面官制度”,史书上说是“兼制中国,官分南、北”。 官员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种。北面官是辽官,管理契丹人。南面官称为汉官,以汉人的制度管理汉人。北面官是根据契丹族原有的制度设立的。南面官则是模仿唐朝制度建立的,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一个也不少。 所以有史学家说,“契丹帝国实包括两个国家,一由契丹人以及汉人以外各族人组成,由辽帝自行统治之;一由汉人组成,由辽帝转委汉大臣统治之。”(傅乐焕《辽史丛考‧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 这么一来,汉文化在燕云十六州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而契丹人和汉人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再加上大辽从上到下都崇尚汉文化,所以大辽被灭之后,为免被追杀,百姓们改头换面做汉人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再加上在契丹特有的文化中,只有贵族才有姓氏。整个国家就两个姓氏:皇族姓耶律,皇后家族就姓萧。除此之外,所有老百姓都是只有个小名,没有姓氏,这也给他们汉化之后追踪家族传承带来了难度,造成了契丹人一夜消失的现象。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在我们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有着许多的未解之谜,也有许多让人惊叹的故事。常有人说,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大家想听哪个朝代的故事,欢迎举手发言。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回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武当寻道】之九:人事全非 真道何方

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七十二青峰依旧朝拜金顶,二十四涧水依旧奔流四方。今天的武当山,仍然是道教圣地、第一仙山,仍然是游人如织、宫观如林的景象,似乎承袭了旧时的兴衰规律,又似乎悄然改变了本质。 武当的道宫庵堂中,有一片古老的宫殿群,永远地长眠于水底;屡废屡建仍幸存的修行场所,或开发成旅游观光的景点,或外包成商业气息浓厚的武术学校。而神道上行走的人们,大多是猎奇揽胜的游客;本应不问世事的道人,也沾染了红尘浊气。一种寻真问道的精神,早已远去。 这座大山,究竟自何时发生这样的改变?自清朝以后,帝国时代终结,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中寻找民族和国家的出路。而到公元1949年,一伙以共产主义为名的无神论者篡夺了大陆政权,开始至今长达68年的极权统治。 神州大地上,包括武当山道教在内的所有正教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造谣与土改,武当道人无处安身 民国时期,武当山挺过了抗日战争的冲击,在中共夺权前夕仍有约600名道人修行不辍。武当教派趋于衰落,仍然维持着修行传统,教中玄武大帝的香火亦未断绝。而当中共占领大陆以后,一切都在无情地改变。 中共在执政之初,便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并写入《宪法》。然其无神论的思想与宗教信仰根本对立,因而,中共口中的“自由”不过是蒙蔽人心的谎言。 对于宗教,中共污蔑成“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虚幻的反映,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和绝望”;而对出家修行的僧尼道士,它更是捏造成愚昧、无知、迷信的负面形象,还因出家人不事生产劳作,扣上“剥削阶级”的帽子。中共还在国内进行“社会发展史”宣传,欲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否定佛、道、神的存在。 在这样铺天盖地的造谣声势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受到愚弄,失去对修行者的敬仰,而修行者本人也因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许多接受中共洗脑的佛教、道教信徒,禁不住对社会生活的诱惑以及亲朋好友的劝说,走出观庙投身世俗,泯然芸芸众生矣。 1950年,中共发起“土地改革”政治运动,即使是远离权力中心的深山也受到波及。武当的大型宫观被中共收为国有财产,道士们只能挤在少数几个小庵庙里度日。 过去的道人们一心求道,接受皇家和百姓的供养,依靠庙产土地、香客布施而满足基本的温饱。而中共的政策,不仅让道教香火难继,更征收所有的土地资源,彻底切断了道人的生活来源。比如,大顶上的百余名太和宫道人,失去了“结缘人”,高峰之上又无土地,只得在中共的“关怀”和“帮助”下,全部还俗返乡,做了农民;其他宫观的百余名道人,则在中共的领导下成立“互助组”、“庙管会”等组织,得到山中一份土地,过上修行与劳动并行的集体生活。 经过中共初步的经济“改造”,武当的道教气氛日渐淡薄。武当各宫观不再是纯粹的清修与奉祀的道场,而变成劳动生产者的聚居场所;道人们被强行摘下“寄生”的帽子,加入劳动生产者的队伍。 反右与公社运动,武当文化被全面清洗 与古代君王推重正教的举措不同,中共始终将敬天信神、善恶因果、无欲无求的信仰观念视为政权的大敌,自建政起便研究如何彻底断送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1950年,宗教问题研究小组成立,1954年其升为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专门研究宗教现状并制定相应处理政策。如此,宗教的管理大权被中共当局牢牢掌控。1957年建立的“中国道教协会”,则完全沦为政治组织,道教徒必须在中共统战部的管理下生活。 失去经济独立的武当,很快面对更隐蔽、更具欺骗性的党文化洗脑。看重领导权的中共,不断要求宗教人士提高“政治觉悟”,要他们“积极拥护中共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为了宗教的生存,很多道人不得不选择妥协,走进中共统治下的世俗生活。 50年代末,一场遍及全国的整风运动成为武当又一大劫难。1958年3月底,均县政府派遣大批官员组成“整风工作组”,强行进驻武当紫霄宫,命令29座宫观的87名道士,带上行李和两个月的口粮,在宫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他们动员道人向党提意见,并根据其意见划定“右派”以进行批斗。“整风”很快转向“反右”浪潮,经过79天的“大鸣大放”、大批判之后,18名道人被扣上右派罪名,38人被点名警告,更有3人不堪受辱而自杀。 不久,中共实施“三面红旗”的激进经济路线。通过“人民公社化”运动,紫霄、南岩等几大宫观的道人被并入当地公社组织,宫观内物资收归公社所有,宫内的斋堂也被征作公社食堂,供社员在里面大吃大喝。每到秋天,身强力壮的道士,因独身被派作公社和生产队的“护秋特定人员”,他们必须手执铜锣,在庄稼地里敲上一夜,以吓走偷吃粮食的野兽,直到黎明时分方能回观休息。秋末,道人们还要参与社员的水利建设工程。 这样一来,道人与社员同吃大锅饭,共同参加劳动,修行戒律与生活节奏完全被破坏,不得不走向世俗化。 文物遭难,武当道教消失殆尽 昔日空明纯净的大山,不再有木鱼、诵经声传出;道人们参禅打坐、练功养生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奢望。中共的一系列运动,从根本上颠覆了武当道教的教派体制和信仰文化。 道宫和道人都被中共“改造”了,武当山中还珍藏着历朝历代积累下的神像、供器、经籍等文物,记录了这座大山曾经的繁荣,以及世人对它的崇奉和礼敬。然而,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同样在中共手中遭遇灭顶之灾。 在极左的经济路线指导下,地方政府由于财政不足,竟将武当文物视作生财之道。1956年1月,均县文化科、财政科的五名干部,打着“挖潜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旗号,组织人手冲进武当山,在14个宫观内肆意砸毁神像、供器,取得4.8万斤铜。 同年3月至4月,均县人民委员会秘书组织干部再次上山缴铜,48天内砸毁21个宫观的201尊神像,共得铜2.2万斤。后来有人统计,打毁的铜像中,品相完好的共71尊;其中最珍贵的两尊是来自玉虚宫和净乐宫的铜铸鎏金玄武像,分别重约1000公斤。数百年来,他们被尊放于神殿之上,却在一群暴徒手中尽数化为碎片。 失去了信仰与道德约束的国人,一次次在私欲和暴力的膨胀下摧毁着先人流传下的宗教文明。如果说“砸铜像”事件,仅是武当山偶然发生的个案,那么在接下来爆发的文革浩劫中,红卫兵发起的打、砸、抢的“破四旧”运动,则将道教圣地彻底变成人间地狱。 1966年的某一天,一队队穿着军装的年轻人闯进了大山。瞬息间,几处道宫贴满各式各样的大字报,宫内竖立的神像古碑被砸毁,收藏的经文、拳谱乃至历代帝王诏书都被搜检出来,付之一炬。 道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局势的变化,就成了“牛鬼蛇神”,被一一安上“反动分子”或“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受到严酷的批判和揪斗。他们被迫带上红帽下跪,眼睁睁看着毕生守护的文物遭劫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位名为罗教培的老道士难忍屈辱,愤然悬梁自尽。 武当附近有个均县二中,长期占用宫观房舍作为校舍。在“破四旧”中,当地“文革领导小组”带领全校600多名教职工,砸毁校舍附近所有宫观的神像,拆毁屋脊的兽雕及装饰品。他们更把宫观内的道教典籍集中起来焚毁,大火连续燃烧了两天一夜。 文革以前,中共从社会舆论和政治地位上基本消灭了宗教组织;文革中,中共更要斩尽杀绝。道人处境愈发艰难,或羽化、或还俗、或出走,到70年代末,武当山仅余24名老弱道人,道教命运岌岌可危。像中共这般,动用整个国家力量主动发起灭绝宗教的运动,当真是千古未有的无道暴政。 净乐失乐,遇真不真,道宫面目全非 水火相济、阴阳调和,一直是武当山神奇造化的文化象征。玄武大神坐镇金顶,看护着山中的一花一木;道人隐于山间苦志修行,各大宫观散落诸峰与自然完美融合。武当,在天、地、人相协共生的状态下发展起源远流长的道教修炼文化。偏偏中共执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水漫仙宫、火焚神殿的灾异事件。这既是一己私利引发的人祸,更是上天对人心沦丧的警示。 1958年9月,武当山脚下的汉江之滨,也就是靠近古均州城及净乐宫的地方,11万工人组成水利工程队,在此展开一项以供水、发电为主要目的的工程。几年后,这里建成了一座大型的丹江口水库。这意味着,千年古城与净乐宫,都要淹没在江水之下,成为一段永远消逝的历史。 道经曾记载,均州是玄武大帝的前身——净乐王子降生之地,而净乐宫,乃是永乐皇帝大修武当时建成的九宫之首。古人登武当,必先取水路抵达均州,再走旱路走过全长140多里的神道,抵达金顶。均州可谓武当之门户,因而永乐帝在此敕建神宫,作为武当朝圣的起点。净乐宫原有宫殿、庭阁等520间房屋,与皇宫制式相同,尽显雍容富丽的气派。这样独具道教重要意义的古城与道宫,却要让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时也有少数人士提出文物保护的问题,但处在“大跃进”、“文革”的狂热氛围下,没有人真正关心“封建残余”的存亡。1967年,丹江口建成蓄水,人们只来得及从净乐宫里搬出两座巨型赑屃古碑及数百件石质筑件,很快,古城与古宫长眠于水底。 直到2002年,在水库附近的空地上,中共大兴土木,欲建一座仿制的净乐宫。由于资金匮乏,这项工程时建时停。 净乐宫的悲剧尚未远去,2003年初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供奉着大道张三丰的遇真宫。火灭后,主殿除了几块断壁残垣,尽化为一片焦土。这是武当九宫的第二个灭顶之灾。 而究其火因,原来是武当山的文物部门擅自招商,以致酿成大祸。1996年起,文物部门以经费紧张为由,将遇真宫每年以1.5万元人民币的租金外租给一家私立学校。除一位文物管理员看管,整个道宫变成容纳数百人的武术训练班。当天,工作人员由于用电不当而引发火灾。 再究其深层原因,却是中共政策的失当。武当山作为大陆著名的旅游景点,收入颇丰,然而中共政府用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预算不仅少得可怜,拨给遇真宫的经费更是几乎为零。因此,偌大的武当山,毫无消防措施,当时扑灭大火的消防队也是从市区临时调遣而来。 遇真宫的修复同样阻力重重。中共一手策划的“南水北调”工程,于2010年启动向北方供水的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需要加高扩容,方圆300公里,包括遇真宫在内的区域将永远被淹没。为了不让净乐宫的遗憾重演,有“专家”提出就地抬高宫址地基,复建一座“水上”遇真宫。 遥想前朝皇帝修建武当宫观,非但不破坏山中林木,宫址的选定与整体布局更是顺应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打造成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历史上也不断出现帝王赐额加封、道众募款修缮的盛举。而如今的执政党,在三十几年间连毁两处道宫,任意迁址改建;国人视之,亦不甚惜。这不正是宗教灭绝、信仰败坏之后的恶果吗? 中国的五千年信仰文明,几乎尽毁于中共政党之手。试问天地悠悠,古风何在,大道何处寻?时至今日,中共都没有停止迫害国人信仰的运动。幸而,仍有一群坚守初心的修炼人士或隐于朝市,或走向世界各地,为捍卫正法与正义进行和平理性的抗争。相信终有一天,邪不胜正,中华大地将再兴佛道信仰,重振武当玄风之日亦不远矣。(全文完)#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

龙的奇应:汉代玉笥山民见神迹 唐玄宗与龙几度奇遇

作者:容乃加 在古代留下许多龙的故事;对现代人来说,有人认为“龙”只是一个概念,也有人认为龙的故事只是一种神话传说。有意思的是,为何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离不开神话故事呢?岁逢甲辰龙年,我们也来回味一些龙的故事。 汉代玉笥山神有奇应 玉梁观龙迹示神奇 在中国的湖南省玉笥山上,有一座道观名为玉梁观。相传,玉梁观的大殿中梁是一条白龙所化。 汉武帝在位年间,湖南玉笥山周围一带的老百姓每遇到旱灾、蝗灾之时,都会向山神祈求祐护,每祈必应。山民们感念山神的护佑,于是大家商量建造一座寺观来表彰山神的灵迹。 当建造大殿时,大殿中梁的干木尚未有着落。百姓们寻找了几十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良材。一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天才放晴。这时从天空降下一条白玉梁,严密地安放在殿上面,正好合了横梁的尺寸。白玉梁光彩夺目,玉梁观也因此得名。 魏武帝派人取梁 玉梁竟化龙而去 魏武帝当政时,曾派人去取走玉梁。然而,当使者在午时到达玉梁观山门时,那时他们离观还有数里路,突然雷电大作,殿脊开裂,玉梁化作一条白龙,腾云驾雾而去,隐没在观的东边山下。 到了晋代永嘉年间,有一位喜好游山赏岩的戴姓人家偶然到了郁木山下,发现两大块青石支撑着一条白玉梁。戴氏俯身查看,在手抚过之处发现了五行红字,都是天上的灵篆文字。他试着用手上的斧头敲了敲玉梁,玉梁发出如钟如雷的声音,随着有鳞甲隐隐张开。戴氏惊恐万分,赶紧跑回去告诉别人。然而,当他再次回到原处时,玉梁却已不知去向。 唐代大历初年,有个无瑶地方的黄生,在打猎时也见到过玉梁。后来有数人也偶然间见到过,但是他们都秘而不宣。自从玉梁飞走之后,玉梁观附近便不再适合人居住,毒蛇猛兽常在那里出没。(出《玉笥山录》) 唐朝玄宗皇帝和龙的奇遇 唐朝玄宗皇帝和龙有奇妙的缘分,曾有几次与龙的奇遇。 潜龙护祐 在唐玄宗未显之时,住在兴庆宫。当玄宗即位,兴庆池中有一条小龙出游到宫外的御沟水中,奇状蜿蜒,身姿优美,腾逸之状,令人惊叹,宫中的嫔妃和当差的众人莫不能见。 后来,当唐玄宗准备出幸西蜀的前一日,那条龙突然从池中飞跃而起,横亘空中,驾着白云,向西南方飞去。当场环列的文武百官都目睹了这一壮观景象。当玄宗行至嘉陵江时,准备登船过江,竟看见小龙贴在船边前进,侍臣们也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玄宗激动得热泪盈眶,告诉左右侍臣说:“这就是我兴庆池里的那条龙啊!”于是,他命人向江中洒酒,亲自祈祷,小龙才从水中振鬣跃出,飞腾而去。(出《宣室志》) 玄宗亲射灭黑龙 唐玄宗将封禅泰山,行到荥阳旃然河的时候,见到河里有一条黑龙,就命人拿来弓箭,引弓亲射。箭刚射出那龙就消失无踪。从那以后,旃然河就在地下伏流,到百年后依然如此。 那旃然河源自济水,济水漫出外流形成荥水,于是就叫旃然河。《左传》里就提到过“旃然”这条河。(出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凌波龙女现身 安史之乱后,一天唐玄宗在东都洛阳殿中休息时,梦见一位女子跪拜在床下。她容貌艳丽,头上梳着交心髻,身披大帔广裳。 玄宗问她:“你是谁?”她答说:“妾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龙女,保卫皇宫,护佑圣驾,也是有功之臣。陛下洞晓天上的音乐,请陛下赐我一曲,以光耀我族类。” 皇帝在梦中拿起胡琴,合旧声新曲,为她奏了一曲《凌波曲》。龙女向玄宗拜了两拜才离去。 醒来后,皇帝还清楚记得曲子,他下令宫中当日禁乐,亲自拿起琵琶反复演练琴曲,并在凌波宫临池宴请从官,演奏新曲。 这时,池中突然波涛汹涌,倏忽又归于平静,接着一位神女出现在波心水面上,正是昨夜玄宗皇帝梦中所见的女子。她在水面上聆听了许久才渐渐消失。于是皇帝命人在凌波池上修建庙宇,每年都举行祭祀。(出《逸史》) 龙‧另外空间的形迹 以上的故事彰显了龙的形形色色,还有龙的不同神迹。各色各样的龙活在一般人看不见的空间,有祐护人间的好龙,也有兴风作浪的坏龙。在古代,龙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形影与故事,如今的人是看不见了,可能是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受到物质的固化,离精神境界越来越远的缘故吧。但是,即使今天的人看不见龙,也不能否定自己未知的另外空间在过去与当今的存在呀!@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龙三》《太平广记‧灵异》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未解之谜】人腹内藏着的另一个“大脑”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道家历来有“人体就是个小宇宙”的说法。然而,这个“小宇宙”其奥妙有多深,在现代科学的研究当中,却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就如近年来,在营养学和医学界谈论越来越多的一个话题,有关“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的说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这项研究也称为“肠—脑轴研究”(Gut-Brain Axis),发现了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沟通方式及其相互影响。 这包括:肠道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例如,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方式与神经系统进行通信,包括神经传递物质、活化免疫系统和产生代谢物等方式。 “肠道”被称作“第二大脑”的来历 从解剖学上人们不难看出,大脑是神经元密度最高的地方,尤其是在皮质区域,这是处理感知、思考和运动的主要区域,神经元的数量非常庞大。连接大脑和身体其它部位的关键通道、脊髓,也包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负责传递来自大脑的指令、接收感觉讯息。 另外,人体内还有一个神经元密度非常高的地方,那就是“肠道”。肠道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大脑。科学研究发现,肠道是人体中唯一不受大脑控制可以自主运作的内脏器官,肠壁上遍布着很多神经元。 有意思的是,这些神经元组成了自主神经系统,用科学家的描述,其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大脑”,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专门负责肠胃活动,可以独立管理人体的消化系统。这也是“肠道”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的原因之一。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相信肠道会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健康,或带来疾病。不过直到上个世纪,科学家才开始仔细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联。 最早的是一位美国医生拜伦‧罗宾逊(Byron Robinson),他在1907年出版了《腹部和盆骨中的大脑》(The Abdominal and Pelvic Brain)一书;同一时代,在1921年,英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兰格利(Johannis Langley)医生发现了内脏有神经丛,是他发明了“肠道神经系统”这个词。 大约就在那个时代,科学家开始清楚地了解到肠道神经系统可以自主运作;就算把它和大脑的主要连接──迷走神经切断,肠道神经系统依然能调控消化过程。 虽然科学家做出这些重大发现,但学界对“肠中大脑”的兴趣一度衰落,直到1990年代,名为“神经胃肠学”(neurogastroenterology)得到兴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麦克尔‧格尔森(Michael Gershon)于1996年重提此话题,并引进肚子里的“第二大脑”的概念。 固然消化系统与大脑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大脑具有认知功能,学习记忆和高级的神经活动,以及调节情感的功能,这些都是消化系统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说肠胃是“第二大脑”的说法并不准确。 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个名称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独立运作的“第二大脑”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独立运作的“第二大脑”在做什么? 科学家格尔森在他对当时这项新兴学科──神经胃肠学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这个被称之为“第二大脑”的家伙,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的总称,它拥有大约一亿个神经细胞,主管着人体的消化系统。 格尔森描述道,这个“第二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储存着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讯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它起着对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的监控作用。 他还发现,这个“第二大脑”它能观察食物特性、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其运作过程采取了大脑指挥四肢一样的复杂的回馈方式,但又完全独立于大脑之外。 我们现在知道,肠道神经系统不仅可以自主运作,还能影响大脑。 事实上,在迷走神经传递的讯号中,大约90%都并非来自“头顶大脑”,而是来自“第二大脑”──肠道神经系统。 肠道还承担着人体健康的多项功能,是人体最大的“排污厂、加油站、免疫器官”。 你是否注意到,当人的心情不好或感觉有压力时,有些人就特别想吃高热量的食物,特别是甜食。这种情绪和食欲之间的相关性的表现,研究发现,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使得肠道菌丛失调,肠道里的菌丛组成发生了改变,导致对食物的选择发生了变化。 所以你选择吃某种食物的时候,可能不是你本身需要,你想吃,而是菌丛传递了一个错误的讯号给大脑,大脑控制你去吃这种食物。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胃肠道分泌的数十种荷尔蒙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壁,参与不同功能的调节,与感觉密切相关的荷尔蒙有多巴胺和血清素。 多巴胺是影响人的心情好坏的关键物质。人的情绪低落,产生厌世、对事物失去兴趣、提不起精神,多是体内多巴胺水平过低的表现。而血清素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当体内血清素不足时,人就会变得烦躁易怒,容易失去理智。 研究数据显示,大脑分泌的血清素只占全身的5%,而95%的血清素却是在肠道中合成的。 肠道这个消化系统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如此巨大,这也难怪一些科学家要冠以其“第二大脑”的称谓了。 “第二大脑”还能感受抑郁和悲伤情绪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的情绪和肠道、这个“第二大脑”有着密切的关连。难怪人们说,人体最懂得情绪的地方,其实不是大脑,而是藏在肚子里。你相信吗? 中国古人在《内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换句话说,人的各种不好的情绪直接会影响到人体的不同器官,而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又和“第二大脑”有关。人的七情六欲与人体的器官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并且一种脏器的病变也会影响到其它的器官。 现代西方科学的研究,也慢慢地认识到这其中的关连。尤其在研究肠道系统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个“第二大脑”的确能影响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第二大脑”不仅具有记忆功能,也像大脑一样有情绪反应。 而且和大脑相互联系,一个出了毛病,另一个也会受影响。例如,忧虑、消沉、急躁、肠易激综合症(IBS);溃疡和帕金森症,也都同时会体现在大脑与消化系统。医生发现,25%服抗抑郁药患者有胃痛的病症;紧张反过来可刺激食道处的神经,导致有窒息的感觉,如此种种的表现。 科学家发现,在成长过程中历经过生离死别等伤痛的人,长大后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胃肠疾病。比如,格尔森就曾发现,大约70%的慢性胃肠病患者,在儿童成长时期都经历过父母离异、慢性疾病或父母去世等悲伤。 另外,“第二大脑”还会做梦。人在沉睡无梦时,胃肠器官进行柔和有节奏的波形运动;但做梦时,内脏开始出现激烈震颤。人如果吃得不好常常会做恶梦,而且许多肠胃功能失调的病人总是抱怨睡不好觉。 科学家目前利用“第二大脑”,采用生物回馈疗法,使患者凭借大脑的精神作用,加强自己的肠胃功能,获得了显着成效。 看来,人体的器官并不是哪个器官不行了,摘除掉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器官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其它器官;一个器官的问题,也可能是其它器官的问题引起的。 保护好你的“第二大脑”同样非常重要 伴随科学家对肠道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中,也让人们对人体不同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人体的各个组织、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切合作,又可以各自独立运作。人体真的很奥妙啊,是吧。 相信大家通过了解为什么肠道被称为是人的“第二大脑”,也明白了吃好、吃得健康,保护好自己的肠道系统的也是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学会调解我们的情绪,时时保持一个祥和平静的心态,同样是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手段。 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现代的科学再发达,也只是针对我们现在这个表面的物质空间的身体做研究。人体还有太多的奥秘等待着科学家和医学研究工作者去探寻。 道家对于“人体就是个小宇宙”的说法,看来真的讲得不玄。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说到这里,《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再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中华文化300问】 认识元宵节和“元宵”七道题 你答对多少?

作者:容乃加 黄历元月里说起元宵,美好的氛围就洋溢心田,自然而然就让人想起“元宵”。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古人在重阳节有吃“重阳糕”,但是节食的名字和节日完全一模一样的食物,就仅有“元宵”了。糯米“圆子”叫“元宵”,是因为“元宵”节日所赐吗?找寻答案之旅,先从“元宵”说起吧。 “元宵”之名约在什么时候出现? 在唐代时就有精彩的上元夜(元宵)灯会了,皇上与官民同乐,在史书(如《旧唐书》)和文人书籍(如《事物纪原》)中,提到了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在“正月十五夜”观灯,中宗还连续二年在“上元夜”微服出宫赏灯会。 在诗人的笔下,直到唐朝末年才有“元宵”这个节日名称出现。在《全唐诗》中才出现一首,那是韩偓《元夜即席》诗。韩偓是生于唐朝末年(公元840─923年)的人,他的《元夜即席》云:“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从史书记载和韩偓的诗题看来,唐朝时称元月十五日,多为上元夜和元夜,还未正式称“元宵”。 到了宋代,“元宵”的称法就很普遍了。当时,北宋文学家讴歌元宵的诗词已经非常多了。北宋民俗志《东京梦华录》也直接用“元宵”称呼正月十五日的夜晚,并记录宫中与老百姓过元宵节热闹异常的景况。不过在其中还没有提到吃“元宵”的事。 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 南宋的民俗志《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元宵节的“节食”,在许许多多受人爱好的“元宵节食”中,就有了“乳糖圆子”和“澄沙团子”,而且“乳糖圆子”在其中排在最前头。“乳糖圆子”即甜汤圆;“团子”也是米粉做成的“圆子”,“澄沙团子”即豆沙圆子。这样看来,在南宋的时候,元宵节吃“糖圆子”“豆沙圆子”已经是一种流行的食尚。 以“元宵”称呼“圆子”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北宋文学家的诗词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元宵节咏“圆子”“浮圆子”的诗词。如:史浩的《人月圆 其二 咏圆子》 。那么以“元宵”称呼“圆子”,这封号是什么时候登场的呢?南宋初期,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晋身丞相的周必大(晚号平园老叟),在他所作《平园续稿》中说到了:“因元宵煮圆子,因呼圆子为‘元宵’。”原来,在南宋时,元宵的好滋味就与元宵节的欢乐携手了! 圆子称“元宵”最早是起于南方还是北方? 周必大是吉州(今江西)人,是江南人士,他把家族中流传的元宵浮圆子习俗,编入岁时杂咏中。 而南宋的版图已经失去了北京,局促在中国大陆东南方,所以说以“元宵”称呼“圆子”,起初是在南方的元宵节普遍起来的。明朝时“元宵”叫“粉丸”(明人吴宽的五首咏元宵诗)。到了清代时,北京都人才普遍称圆子为“元宵”。 清代乾隆皇帝和群臣的《元宵联句》诗有“题注”,点出“元宵”名称来历:“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就是说清代北京人在元宵节浮圆子(煮汤圆)来吃,于是就把圆子叫成“元宵”。 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说元宵日“市卖食物,干鲜俱备用,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比较这两种南北两地吃元宵的时间背景,圆子原来是在南方先得到“元宵”的雅号的。 “元宵有馅,汤圆没有馅”这种说法对吗? 南宋时就有豆沙馅的圆子,所以说,“元宵有馅,汤圆没有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认识。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类钞》说,不管有馅无馅,都叫汤圆,无馅的叫“实心汤圆”。 古时台湾也把元宵节汤圆叫作“元宵”吗? 远在大陆南方海角一隅的台湾也把元宵节汤圆叫作“元宵”。晚清时,台湾府人连雅堂(连横)的《雅言》有一条记载:上元日(元宵节)的“元宵”是元宵节“供祭之物”。可见那时即使在中国最南方的台湾都把元宵节的节食汤圆叫“元宵”。所以说,把隆重供祭神明的汤圆称“元宵”,反应了晚清时台湾对汤圆的的概念。 圆子叫“元宵”是因为“元宵”节所赐吗? “汤圆”一年都头都有,而且是许多人喜爱的食物。只是在正月十五元宵日的食俗中,人们都要吃这一味,此时叫它“元宵”就特有味了,月圆人团圆的元宵节代表食物非“元宵”莫属!是的,从上述周必大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在南宋时,已经赐给了元宵圆子“元宵”的称号。 圆圆满满的“元宵”反映元宵节团𪢮美好的愿景。“元宵”带着饱满的内涵,经历悠久的岁月,映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圆融。它能够经受沸腾的考验,在激沸中圆满浮起,传递元宵佳节的美好希望! ——注释 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前辈似未尝赋此作间成四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跟我学唐诗(5B)

作者:朝晖 第五课 二、六首押“二冬”韵的古代经典唐诗 3.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Audio Player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42757-E-004.m4a 注释:①香积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唐高宗永隆二年建(公元681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为开利寺。现又改回原来的名称。本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初冬,这一年王维随长安荐福寺的道光禅师学习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此行是经道光禅师推荐,第一次去香积寺参观。②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③咽(音夜,入声):幽咽。形容声音低沉、轻微。可用于形容溪水声或哽咽的哭泣声。④危石:高大的岩石(刚好在溪水中央,故流水声到此处有变化)。⑤薄暮: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⑥日色:日光。⑦空潭:清澈的潭水。⑧曲:幽深僻静之处。⑨安禅:打坐入定。⑩毒龙:比喻常人的执著。 全诗大意:不知道前往香积寺的路径(只能凭感觉走),走了数里后就发现自己进入了云雾缭绕的山峰。这里古树森森却没有看到任何人径,可是,又听到深山寺院的钟声不知从何处传来。前面的溪流中有一块高大的石头,溪水声在这里显得幽咽,寒冷的初冬,日色照在青松上。傍晚时分,我在一处清澈幽静的潭水边上,打坐修行,要把执着心去掉,让心静下来。(言外之意,到傍晚了还没找到香积寺,是不是我太执著于去香积寺呀!) 古人诗评:①清‧黄生《唐诗摘钞》:幽处见奇,老中见秀,章法、句法、字法皆极浑浑(浑厚纯朴),五律无上神品。 ②清‧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不知”字玄妙,模写(形容照原样描绘)幽深处。又云:三四(句)甚是浅易(表面意思简单易理解),甚是深处(却直达人心深处),字法(词组可效法)。五六(句)即景,衬贴荒(荒古)深意。 ③清‧巢父抄本《唐诗从绳》:此尾联寓意格也。起用“不知”二字,便是往时未到,今日方过,幽赏胜情,得未曾有,俱寓此二字内。中二联(颔联及颈联)写景,分途中、本寺。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通篇从“过”字着画。 近体诗倒装句学习:“日色冷青松”是一个倒装句,词意顺序是,冷(寒冷的初冬),日色(日光)、青松。大意是,寒冷的初冬,日光照在青松上。此句的格律:仄仄仄平平(韵),既要与上联对仗,又考虑押韵,所以只能倒装。我们再看一个句子,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韵)。”这两句的大意是,退朝的时候,满袖带着香气从大殿中出来;到中书省挥毫写诗,字字都是珠玉(这是称赞贾至的诗写的好)。其中“诗成珠玉在挥毫”是“挥毫诗成字珠玉”的倒装句,也就是在格律,对仗,押韵这些规律的限制下,用了倒装句。所以,在遵守格律、押韵等规则的前提下,单字、词组可以任意倒装。    4.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Audio Player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42753-E-005.m4a  背景故事:据《全唐诗》题注记载,(译文)唐玄宗天宝中期,李白在翰林院供职。那时期大唐皇宫开始重视牡丹花,并引进了四株名贵的牡丹花品种,花色分别是纯色的红、紫、浅红、纯白,并移植在兴庆池东面小岛的沉香亭边。 那一天正值四株牡丹花同时盛开,唐玄宗骑名驹照夜白、杨贵妇乘步辇,一起来到沉香亭赏花。唐玄宗令人在梨园乐队中选最优秀的乐手入宫,选定十六种乐器合奏(每种乐器配置的人数未知)。李龟年是当时大唐最好的歌手,他手持檀板,站在乐队前,正准备唱歌。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的乐词呢?”令李龟年持金花笺诏李白入宫,并写《清平调》(此曲为唐玄宗命名)三首歌词。李白接旨时宿醉未醒,被人抬入宫,到现场后很快就将歌词写好。李龟年用新词唱歌时,杨贵妃先喝了用七宝杯装的鹅梨汁,又浅尝了凉州葡萄酒,很高兴地听着唱歌,兴致甚浓。唐玄宗调玉笛加入乐队配曲,并在每一遍换歌词时,用玉笛的延长音使乐曲更柔和。曲罢,杨贵妃干杯后,两次持绣巾拜谢唐玄宗。唐玄宗自此才开始关注李白,并认为他与其他翰林学士不同。 全诗大意:用云来想像她(杨贵妃)穿的衣裳,用牡丹花来想像她的容颜。她的气质天成,有如沉香亭栏杆外那些盛开的牡丹花,沐浴在早晨的清露中。像杨贵妃这样的气质容颜,要么是在仙界中的群玉山头遇见,要么是在王母娘娘的月下瑶台才可能相逢。 读音说明:裳,唐朝的官方读音“商”;宋、元、明、清官方读音“常”。《康熙字典‧裳》:“《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正韵》陈羊切,音常。(阳韵)”我们也读“常”。 古人诗评: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此首咏太真,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 5. 送人 唐‧杜牧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Audio Player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42754-E-006.m4a 注释:①鸳鸯帐:绣有鸳鸯的锦帐,用于防蚊虫,古代夫妻的寝具。②芙蓉:本诗指被面绣有荷花的被子。③关山:关隘山岭。④几万重:比喻(夫妻相隔)很远的距离。“几万”是个虚数,为了加强语气。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也一样,“三千”表示很多,为了加强语气。这也是唐诗创作的一种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及借鉴。⑤明镜:古代士大夫、王公贵族之家女子梳妆用的铜镜。有一种圆形铜镜可对半折叠,便于收纳入梳妆盒中。还可拆卸成两半,称“破镜”。古代感情很深的夫妻,当丈夫要与妻子远别时,妻子为了表达对丈夫的忠贞,会将明镜破开,夫妻各执一半,以期将来破镜重圆。另一个用意是,明镜只剩一半,女子无法正常梳妆,表示从离别的那天起素颜不打扮,因为“女为悦己者容(女子为爱自己的人儿梳妆打扮)”。⑥钗:金钗。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制而成。“钗一股”是说将完整的金钗分开,夫妻各执一股。⑦“此生何处不相逢”是一种无奈,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期盼吧。 题材说明:本诗是杜牧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诗,这种创作方式在唐代很流行,比如李白的《江夏行》、《长相思》,白居易的《长相思‧闺怨》等都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诗。这名女子的丈夫要去从军,并到万里之外的边关抵御外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女子送丈夫离开家,到晚上了才躲在鸳鸯帐中哭泣,可能是怕被家中的孩子或公婆听到,也怕影响他们休息。 全诗大意:挂着鸳鸯锦帐的床铺,她在芙蓉棉被中哭泣;因为丈夫去往远隔万里之外的边关从军。那破开的铜镜,分开的金钗,这辈子在哪里不能相遇呢?(言外之意,只能时常在梦里相遇,因为梦中相遇的地点常常会不一样。) 诗评:第一句“暖”字用的很巧妙,既照应了平仄,又告之读者被子里有人(有温度),还大致点出了天气情况,是天寒的时节。因为只有这个时段须要盖棉被。第四句的“何处”让人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在杜牧创作此诗的年代(公元842年前后),永定河(也称无定河、桑乾)上游与吐蕃及回纥接壤的边关战事频繁。有时候几个营的士兵出去打仗,回来的还不到一半人。唐‧许浑《塞下》:“夜战桑乾北,秦兵(唐兵)半不归。”所以能义无反顾地去边关从军的军人都值得敬佩!那时候通信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有时候边关的战士牺牲了好几年,家属都不知道。另一位与杜牧同时期的诗人陈陶也在《陇西行》的诗中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读之莫不潸然。    6. 览镜 唐‧侯休祥 忽览今朝镜,殊非昔是容。 自看犹不识,何况故人逢?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Audio Player 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3/12/id14142754-E-007.m4a   注释:①览:照;“览镜”即“照镜”,在古诗文是常用词组。②看:读音“刊”。③殊非:完全不是。这也是古诗文的常用词组。④昔是:过去那样。 全诗大意:突然照了一下镜子,发现自己完全不是过去的样子。看自己现在的模样都不认识,更何况是故人相见呢。 诗评:在中国古代,朝廷及地方的官署、衙门会悬挂镜子,以便官员整理仪容。地方官员坐堂之前;首都官员祭祀、上朝之前都要照镜子。而非官方场合,如寺庙、道观、客栈、酒楼等很少有挂镜子的。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大意:经过十年的弃官游历天下,我已经不再羡慕长安城的生活;今天在你们衙门中照了一下镜子,才发现自己已经是满头白发。)”也就是李白写这首诗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照镜子了。 本诗的作者侯休祥亦然,有一段时间没有照镜子了。一二句言外之意是感叹时光飞逝,容颜易改。还隐喻了自己没有在朝为官。三四句让人不禁要问自己(看着镜中陌生的“我”),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三、附注: 1. 《全唐诗》题注:“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会花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歌之,太真持鹅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学士。” 笔者考证说明:《全唐诗》是清朝康熙时期多位文人编撰的,所以题注也是他们根据史料记载编写的。实际上《清平调》三首诗创作于天宝初年(公元743年,天宝二年)春三月,同年年底,李白因得罪高力士等权贵,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新旧唐书记载的都是天宝初年);而不是天宝中(公元749年)。 2. 古代一些特殊场合可能有镜子;唐‧刘希夷《览镜》:“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 点阅【跟我学唐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中华文化300问‧成语典故】 年年有余 古人期待的不是鱼是什么呢?

作者:允嘉徽 “年年有余”是除旧布新之际,人们喜爱听的吉祥话之一。现代的人们一听到“年年有余”就容易连想到谐音的“年年有鱼”,其实,古人说“年年有余”另有所指,那是什么宝物呢?这宝物源远而流长,要从夏朝末年说起。 五谷皆熟为“有年” 据《史记》记载,周朝的始祖公刘(姓姬,名刘,尊称“公刘”)在夏朝末年丧失后稷官位后,率领周人部落从邰迁到豳(今陕西省彬县),与西戎混居。到达豳地之后,公刘领着族人营建房屋,开垦荒地,努力耕种,不久农业经营发展欣欣向荣,周人的部族也由此兴盛。这段历史见于《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周道之兴自此始”。 周朝人居住的豳,就是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的关中平原一带,那里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周族人也充分利用了那里的地利,耕种各种谷类植物,耕稼成了他们的日常重要行事。 各种谷类总称为“禾”,周族人用谷类成熟了来表“年”的概念。 “年”的内涵 “年”的古字写作“秊”(字形演变看下图),上方是“禾”的古文;下方是“千”,表示众多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声音的符号。“秊 ”,即谷物丰收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秊:谷孰”之意,“从禾千声”。《穀梁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尔雅‧释天》说,夏商周三代、唐虞时代的纪年名称各不相同,“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中反应了不同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在周代,五谷成熟就是生活的大事。 人民要仰赖谷物过活,君王也需要它来养民。古代《墨子》就这么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礼记》就传达了这样的讯息:每年岁末五谷都丰收入仓廪,国家才能正常运作,国家的长官才能利用厚生(“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谷物都成熟丰收叫做“有年”、也叫“丰年”。所以“年年有余”的起源指的是谷物丰收!谷物“年年有余”,是天子与百姓心中最大的期望与喜悦。 开门七件事  禾囊括六件 小小一粒禾谷,都是经过了完整的培育过程,才能成为碗中的食物,所以诗人说“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常说盘中飧,粒米同粒珠”。小小一粒谷就如同一粒珍珠一样珍贵。五谷除了当作主食和做成点心之外,其实用途很多,只是被人忽视了。 仔细数一数,开门七件事中,五谷可以缔造其中六类成绩:柴、米、油、酱、醋、茶的功能都囊括。 它们的杆子可以用来当燃料;稻子的壳叫米糠,可以炼制食用的米糠油;米麦可以酿味噌作调味酱,还可以酿醋、酿酒、造麦芽糖;带壳子的玄米,可以泡出玄米茶。五谷的用途真的是琳琅满目,丰富了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 此外,禾杆子可以用在建筑上:禾杆子可以盖屋顶;粗糠是墙壁的用材之一;糯米又是抵抗风雨侵蚀的超强墙壁黏着剂。禾杆子可以造船;禾杆子可以造纸,也可以编织生活用品,像是草鞋、蓑衣、草席、榻榻米、垫子和各种手工艺品、玩具等等。小小一株禾,用在食衣住行育乐上,造起广大的生活空间,真是一禾一世界! 在精神层面,人们用种种米麦点心和酒作祀品,祭祀神明,禳除凶厄。比如和过年有关的祭品,如年糕、甜糕、发糕、红龟糕、米络,元宵节的元宵等等,寄托了人们深奥的精神世界!@*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未解之谜】河北高人预言 大劫景象

大家好,欢迎来到未解之谜,我是扶摇。 疯子的话可以预言未来吗?今天我们聚焦河北的两位“疯老妇”,虽然她们现在都已经过世了,但是留下的预言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她们都预言了一些什么呢? 大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省保定地区曾有一位阿婆,开始本地人很少认识她,只知道她姓冯,因此人们都叫她冯阿婆。过了半年,不知怎么回事,好端端的人说疯了就疯了,拄着杖子满街游走,走到哪儿唱到哪儿,人们也不太知道她到底在唱些什么,有时也有闲人打趣她,问她唱的内容或是调侃说些玩笑。后来人们渐渐地感觉到,她唱的东西好像都在预告着些什么,慢慢知道她的人也变多了。看到她的人就说:“瞧,那个冯阿婆又来街口唱歌了。”随着村民们顺口叫着叫着,后来就叫成“疯阿婆”了。   当地一位居民说,她的父亲2007年时75岁,很小的时候也亲眼见过“疯阿婆”,“疯阿婆”还在她们村里住过一阵子。 当时有几个地痞常欺侮她,当她在庙里烧香拜神时,在背后用土坯头偷偷地拍她,有时把她拍得半天才能起来。她就说:“谁拍我来着?迟早得把你枪崩了。” 原以为这只是疯阿婆气急了随口说的,结果这些话后来都应验了:那几个少年不是被日本人给用枪打死了,就是在文革中被乱枪打死了。 据说这位疯婆婆还在世的时候,总是会不定时、不定期地去到外人面前,然后叨上几句。有一次,黄大爷家的屋顶漏雨了,天晴过后,黄大爷搬着梯子准备去维修,疯婆婆看到这样的景象后却对黄大爷大喊:“你家不是屋顶漏雨,而是锅底在漏米!”黄大爷听后一脸懵,虽然听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也热情地迎合著这位婆婆。 这件事过了不久之后,黄大爷发现自家的儿子正在偷家里的米,询问后得知了真相。 原来,儿子瞒着黄大爷,每天在外面赌博,欠了不少赌债。执迷不悟的他赌输了就偷拿家里的粮食出去卖掉用来还赌债,或者是直接偷家里的粮食拿去给人家抵债。这时的黄大爷终于恍然大悟,随后就想起了疯阿婆的话来! 还有一年夏天,村里凤子家丢了鸡,偷鸡的是王二家的两个混世小子,大家都知道他们兄弟俩整天无所事事,偷鸡的事就是他们俩干的,只是碍于邻里间的颜面,谁也不好说什么。隔天一早,那位疯阿婆就到王二家的门前边哭边唱“来了外禽,去了家人啊”,因为当时人们又以为她在疯嚎也没在意。 结果当天晚上,那王二家的长子就被那鸡骨头卡喉咙了,本来卡个鸡骨头不是什么大事,一般吃几口煮红薯也就咽下了,谁知道偏就是这几口煮红薯,愣是把一个活人给噎死了。这时他们才意识到,疯阿婆说的“外禽”是指,从外面偷来的家禽。此时之后,人们对疯阿婆唱的顺口溜就越来越关注了。 被印证的预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意识到,疯阿婆唱的东西好像都在预告着些什么,而且都一一实现了。 例如疯阿婆唱道:“花钱没有眼儿,抽烟没有杆儿,穿鞋没有脸儿。”过去我们花的都是带眼的铜钱,用烟杆烟袋抽烟,穿自家缝的布鞋。但现在用纸币,抽烟卷,穿的鞋也是样式颇多。 疯阿婆还说过:“盖屋不用柁,媳妇使着婆,盖房不用梁,媳妇当亲娘。”“千年的古道走成河,千年的媳妇熬成婆。”房柁是指过去盖房子时,两根柱子之间的大横梁,可现在的房屋已经很少出现房柁和房梁了。再看过去和现在的婆媳关系对比。从过去婆婆对媳妇的颐指气使,到如今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角色越来越重要,婆媳关系也不像之前那般针锋相对。 疯阿婆还说过很多已经实现的预言,比如说“中华民国大改良,拆了大寺盖学堂,怎么拆的怎么盖上”。民国时期曾经拆寺院盖学校,但如今许多寺庙都被列为了历史遗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少被拆毁的寺庙又被重新修复。 “日头东落,火把举起,君臣颠倒,无粮无米”,“日头东落”指抗日战争中,位于中国东面的日本战败;“火把举起”喻指中共在日本战败后同国民政府展开内战,国民政府被颠覆,中共篡夺政权;“无粮无米”指中共建政后反复搞政治运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出现了“大饥荒”等人间惨剧。 因为“疯阿婆”说唱此话时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而所述事件发生于四五十年代,现在来看似乎都已经得到了验证,这也使得她更加神秘起来。 在疯阿婆过世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她可能不是真的疯了,而是民间修炼的真人,用疯言疯语“度化”着一方水土的善良的人们。 而以下几则“疯阿婆”的预言则是关于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预言。这些预言竟然同其它一些著名历史预言相吻合了。 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预言中,几乎都预言到人类将要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在持续多年的大灾难中,世界充满了战乱、天火,以及大瘟疫等,其对于人类生命的毁灭程度惨烈无比。 不仅如此,所有这些预言都预言了这场大灾难的发生时间:在大灾难发生之前的最后一个朝代是中共政权,而且伴随着中共政权的结束,大灾难即降临人间。 “红花满园落,黄花遍地开”,“红花”指中共,“红花落”喻指中共灭亡;“满园落”隐喻中共灭亡将伴随着造成生命损失惨烈的大灾难。在东方的宗教传统中用金黄色象征佛法,“黄花”色泽金黄,这里比喻佛法。这句指中共灭亡,伴随大灾难,其后佛法将辉煌人间。 而下面说的这四句则是在告诫善良的人们,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也可说是“大劫难”: “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敲了又敲,淘了又淘”;“粗萝筛细萝掸,剩下的是活神仙,好人在树尖也死不了,坏人钻老鼠窟窿也跑不了”;“粗萝筛了细萝掸,十人就有九人死,剩下一人当神仙”。 其中最后两句和韩国著名预言《格庵遗录》中说的“十户难剩一”,以及中国明朝刘伯温的《太白山碑文》预言中的“贫者一万剩一千,富者一万剩二三”,惊人地一致。 而至于保定疯阿婆留下的最后两句谶语,则是网路上讨论声量最高的,也是来自我们许多人都感同身受的一件事。 有相当多的人觉得这是在暗示人类会面临一场空前的灾难,甚至极有可能会造成久久难以消散的瘟疫大流行事件,会导致许多无辜的人都失去生命。能够坚持活下来的都是神仙人物,不过坏人钻了老鼠洞也跑不了,好人躲在树尖也不会死。 不得不承认,这些谶语似乎也被应验了。可以说,从2019年开始,全世界的人们都在遭受一场苦难,这种突如其来的全球奇灾,带走了许多人的生命,直至现在反观世界各国,被疫情席卷肆虐的灾难仍未落幕。 河北老妇的临终预言 上面的疯阿婆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河北三四十年代的故事,下面要介绍的这是一个同样发生在河北的真实故事,只不过时间距现在更近一些。 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新庄头村,有一对老夫妻,老先生叫张旺,现在两位老人都已经过世了。他的老伴原来是个看相的,有点特异功能。是谁有病了,看不好,或是孩子吓了,都会请她烧香看个究竟,但是后来她就不看相了。 2008年前后,这个老妇人常在街上哭,边哭边说:“人呐,心坏了,坏事干多了,神来救你们来了,你们不听神的话呀,不知死的鬼呀,别看你们拚命地干,将来呀人有大难呐,老天爷要收割这一批人了。我看见将来呀,人死了没人埋,到处是死尸,遍地是白骨,庄稼没人收,有地没人种。有房没人住,有衣没人穿,有饭没人吃,有钱没人花。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都空了。一栋一栋的楼房都空了,怎么办哪?怎么办哪?老天爷呀,你老人家救救他们吧!” 当时人们都觉她得疯病了,没人理她,也不信她的话。随后连着好几年,这老妇人总是在家或在街上哭,反复说着这些话。直到前几年,她在极度的遗憾、忧伤和无奈中离开了人世。 到了2019年,从中国武汉引发的全球大瘟疫出现的大量死人,人们才明白,老妇人的话是真的。但是人们哪里知道,灾难只是开始。 每逢大事 必有先兆 每当人类社会要出现一些大事时,都有其先兆,纵观历朝历代,每个朝代腐朽没落,暴政横行,以致民不聊生的时候,上天必有异象降临。 回想起这几年的瘟疫大流行,之后在2022年5月天上出现罕见的“超级血月”;6月14日“超级月亮”又现身星空;刚没几天,6月16日至19日,甚至连续出现三天的“七星连珠”。 这种种异象在古代以来就有记载,天降异象以警示当权者,同时也预示着瘟疫四起,乱世开始,朝代即将更替。 为什么王朝末年灾祸会如此惨烈呢?古人也早就留下了答案:“国君无道,正气不申,天象有异。”历代王朝末年都有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朝野腐败,当一个政权从上至下从里到外腐败时,就已经是病入膏肓,任何灵丹妙药也不能使其起死回生,也只等待丧钟的敲响。 如果说以史为鉴,疫情的流行是预示着朝代即将更替,那么两位河北疯婆婆反复游唱的劝诫预言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做个好人就能避免灾祸,何乐而不为呢?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再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未解之谜】一切皆有定数?预言中的中国未来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兔年就过去了,预言中多灾多难的龙年2024就要来了。辞旧迎新之际,咱们也来做个总结,盘点一下我们之前讲过的预言,聊一聊中国的未来吧。 红朝的气运——1948年 先来讲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当今红朝的气运。要说当朝的气运从哪一年开始的呢?按《黄蘗禅师诗》的说法,不是中共建政的1949年,而是之前的一年,1948年。 《禅师诗》里是这么说的:“赤鼠时同运不同,中原好景不为功。西方再见南军至,刚到金蛇运已终。” 我们之前解读《禅师诗》的时候有提到过,这第一句中提到的“赤鼠”是指两个鼠年,对红朝来讲,一个是生年,一个是死年。 生年指的是1948年,戊子年。那一年中共攻城略地,一连取得了关键性的三大战役的胜利,很快夺得了半壁江山,速度之快,运势之强,令人侧目。所以1948年鼠年可以说是中共国气运的开始。 章嘉国师预言 其实早在几年前抗战胜利的时候,被称为是国民政府国师的章嘉大师就看到了将来的这种情况。那时他曾给蒋介石提了个八个字的建议,叫做“胜不离安,败不离湾”,建议国民政府迁都西安稳定政权。有人说,当年蒋介石要是听从了章嘉的建议,大陆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可惜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就是没有“如果”。 说起来这位章嘉大师,那可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物。“章嘉”其实不是名字,而是一个称号,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转世活佛”的尊称,跟“达赖喇嘛”的称号差不多。自从二世章嘉被康熙皇帝钦赐为“大国师”后,历代章嘉都是清朝皇帝的大国师。 1912年,民国成立了。22岁的章嘉七世很快就宣布赞成共和。而国民政府也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位大国师。后来章嘉就一直为国民政府出谋划策,抗战期间也是到蒙古各地四处奔走,为国民政府稳定民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当时中日军力差距悬殊,蒋介石领导的国军节节败退,一连输掉了几大战役,年底甚至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就在这个时候,章嘉出主意了,对蒋介石说:“迁都重庆,抗日可胜。”走投无路之下蒋介石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有星相师分析说,章嘉大师的这个计策非常之妙,帮蒋介石渡过了一个大劫。原来1937年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为大凶,对应的是帝王之劫,应劫的会是当时中华大地上实质上的掌权人蒋介石。星相师说,如果不采取对策的话,蒋介石很可能会在当年战死,而他死后日本人就会占领中原大地。章嘉大师很可能是算到了这个后果,所以就用迁都的方式,巧妙地帮助蒋介石化解了这场大劫,也让中华大地免遭外族的侵占。 迁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果然有了起色,后来又获得了美国人的帮助,最后把日本人赶出去了。不过抗战即将胜利之前,章嘉大师又出主意了,说咱以后别回南京了,重庆也别待了,咱们去西安吧。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天象又变了。那时土星开始进入井宿。跟火星不一样,土星是福星。中国古人把天上的28星宿跟地上的地区一一对应,认为天象上的变化会导致相对应的地区发生变化。那么福星高照的井宿在地上对应的地区在哪里呢?就是秦地,陕西那块地方。 当时中共已经不声不响地在陕西延安建立了政权,开始沾起土星的这份福气了。章嘉一看说这不行,国民政府才是中华正宗的政权啊,于是就给蒋介石建议,咱们迁都西安,压一压延安。据说当时国民政府还真考虑过这个建议,打算在西安设立西京,可惜计划最终没能成行,他们还是迁回了南京,结果,就中了定都南京必短命的风水魔咒,很快丢掉了对大陆的统治权。 而在陕西延安那块地方,从1944年到1948年,土星一直都在井宿的位置,所以一直都是福星高照的局面。中共沾着这份福气,开始在内战的战场上所向披靡,到了土鼠年,也就是1948年,这运势达到了顶峰,国民政府的军队怎么打都是输。 不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却在1949年10月在福建的金门岛像有神助一般逆转战局,取得了古宁头大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门保卫战。由孙立人将军亲手操练的青年军201师状态神勇,鏖战三天后,登岛的解放军最终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一开始蒋介石都不敢相信。因为过去一年多来实在是输怕了。再三确认后,他流着眼泪说:“台湾安全了。”从此就开启了台海分治的局面,而章嘉大师那句“败不离湾”的预言也实现了。 好了,总结一下吧,1948年的鼠年,中共沾了土星的光,走了大运,赶走了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过72年后,又一个鼠年,2020庚子年,它的运势就截然不同了。这一年,新冠病毒(中共病毒)全面爆发。在严酷的封控措施下,老百姓活得生不如死。烂尾楼、断供潮、各种爆雷层出不穷,民间抗暴事件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所以这2020年是中共红色政权气运大衰,走向溃败的重要转折,这也就是“赤鼠时同运不同”。 那红色政权要在什么时候终结呢?“西方再见南军至,刚到金蛇运已终”。讲得很直白,会在蛇年。现在网上最流行的解法就是,下一个蛇年,2025年。那么由谁来终结呢?“南军”。这个“南军”会是谁呢?咱们来看看其它预言是怎么说的。 红花开尽白花开 先来看《金陵塔碑文》。《金陵塔碑文》相传是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所作,民国十六年在南京的金陵塔发现的。碑文中说:“红花开尽白花开,紫金山上美人来。” 有人解读说,这红花和白花可以理解为两枚国徽,大陆的国徽和台湾的国徽。大陆的国徽是红色的,这就是“红花”。而台湾国徽则是“青天白日”。其中打底的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白日上的12道光芒代表12个时辰,看上去又像是12个花瓣,像不像是一朵“白花”呢?而“紫金山”又在哪里呢?正好是国民政府旧都城南京。那么“美人”呢?会不会是美国人啊? 把这种种资讯关联起来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出这样的解读:很可能在美国的调停或帮助下,中华民国重新恢复了对大陆的掌控,或许再次迁都南京。这时,中华大地上再见不到中共红色的五星国徽了,取而代之的是台湾青天白日的国徽。这就是“红花开尽白花开”了。 关于南京会成为中国新都城的说法,天台山步虚大师的预言诗中也提到过。网上流传的步虚大师预言诗称为讷诗,总共有12首。其中第11首就讲到了台海之间的未来。 第10首诗说:“红霞蔚,白云蒸,落花流水两无情,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相将玉兔渐东升。” 网上有人解读说,“红霞蔚,白云蒸”很可能是核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战争的双方零落残败,场面非常凄惨——“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 不过也有人解读说,红霞应该指的是崇尚红色的中共,白云指的是“青天白日”的中华民国。两者谁也没能把谁给弄服贴了,这就是“落花流水两无情”。“四海水中皆赤色,白骨如丘满岗陵”是指在共产主义的渗透下,或许将引发全世界灾难性的死亡,比如说,新冠病毒(中共病毒)的流行。 不过在这之后,许多预言中提到的“木兔圣人”就出现了,“相将玉兔渐东升”,然后和平也就来了。 这就是第11首中讲的:“盖棺定,功罪分,茫茫海宇见承平,百年大事浑如梦,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 “盖棺定,功罪分”,感觉有点像西方预言中讲的末日审判,之后和平到来了——“茫茫海宇见承平”。关于“百年大事浑如梦”这一句,网上许多人解读说,应该是指被中共视为建国百年大事的台海统一最终如梦一般无法实现。不过台海可能最终还是统一了, 统一在了新政权手里。 这个新政权会不会是中华民国,预言里没有明讲,不过新政权的都城,很可能就在南京。来看“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这一句,因为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曾经十分繁华,素有“北地胭脂,南朝金粉”的美誉。所以从这个预言中就可以看到南京恢复了昔日的繁华,而中国的万里河山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了。 金陵重整回故乡 无独有偶,道家真人、清朝末年的钦天监刘培的预言诗中也非常明确提到了中华民国回归南京。预言诗中说:“天时浩劫万国愁,龙头蛇尾恶魔休”“马归旧槽渡长江,金陵重整回故乡,扫尽群魔安天下,终归中国定家邦”。 诗中的这个恶魔,网上许多人解读说,应该就是大陆的中共政权。这个恶魔让世界经历了一场浩劫。不过,浩劫的时间不会长,像许多预言中讲的那样,很可能在2024龙年和2025蛇年这两年,一切都会结束——“龙头蛇尾恶魔休”。中华民国将“马归旧槽”,重回故乡“金陵”,也就是南京。之后群魔扫尽,天下安定,中国社会重新安定了。 再次入主中原 那么中华民国真的可以再次入主中原吗? 有人说,《推背图》上写得很明白啦。《推背图》第43象讲的就是台海关系。诗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就是“黑兔走入青龙穴”,那就是兔年2023和龙年2024交界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为什么这么重要,一千年前就被写进了预言呢?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大家很清楚了吧?台湾大选了。至于这次大选的结果为什么这么重要,会如何影响未来,目前我们还看不出来,不过大家坐个小板凳慢慢看,或许让人瞠目结舌的未来从此开始上演啦。 而且43象配图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这就是那一大一小两人的关系。大人位于西北方,抬手似乎想要打小孩,对应的是对台湾总是虎视眈眈的中共政权。不过小孩并不害怕,目视前方,步履稳健。有意思的是,这位孩子身上穿的是一身官服,而那位大人穿的却是百姓的衣服。有人解读说,那就是说,虽然中华民国现在很弱小,但她才是中国正统的王朝。 更有人说,中华民国虽然是民主制,但是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古老的文化,有用翠点梅花玉琢成的“中华民国之玺”。国玺那可是国家法统的象征啊。中华民国还有年号,使用传统的汉字,用传统的纪年方式。这些,大陆那边都没有。所以如果到时候天象转变,中共的运势到头了,中华民国为什么就不能回归老家呢?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如果不久的将来真的改朝换代了,您的理想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回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热门文章